现在,中国金融风险标题再度引人关注。: x0 G9 x. B3 p) N- U
$ W* W, k# j: V( w0 N
中国的金融风险安在呢?
( w2 e8 d- B; t4 s P- p; e, t U6 H) Z
一是地方债务风险。' _1 e+ n* Z3 H% @/ S4 q, ^9 ? o
; A4 m1 r) s) ~5 m. T( T
估计在银行体系内,涉及地方政府的各类贷款约为9.3万亿元;在影子银行体系中,地方债务标题比力难估计,一样寻常估计在5万亿~8万亿元间。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债务大概有14万亿~17万亿元。
& |: ^6 a+ \2 j
[8 z& z0 }) g! s 上述风险对中国金融体系会造成怎样的打击?
& d4 }$ I+ K$ ~5 [1 V$ H- F1 g4 D# H; j1 Y
必须明白的是,地方债务除了举新还旧之外,已无归还大概。我们看地方政府的税费收入布局:2012年地方本级共收入6.1万亿元,此中基金性收入占到3.4万亿元(80%以上为地皮出让收益金),税收仅有2.7万亿元。地皮财政已是不争的究竟。假如没有来自中心的返还和转移付出约4.5万亿元,地方财政已左支右绌。思量到现在地方政府每年债务利钱靠近2万亿元,思量到财税收入已进入低速增长期,因此以一样寻常预算收入来归还债务本息的大概性已根本不存在。' `9 T) t9 i+ B/ ^- ?2 M8 O8 _
2 J" h! Z! b( W1 F8 G0 C$ i
别的,财政拖累金融并变成风险,在已往20年间有过曲折履历。第一波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银政关系行政化,终极于1998年开始大规模清算银行不良资产,直到2003年金融风险才有显着缓解;第二波是地皮招拍挂制度在天下推广,地皮使地方财政困难大为纾缓,但各种抵牾也随之激化;第三波是次贷危急至今,以地方投融资平台为主的举债方式大行其道。金融风险也积累放大到了本日。9 S5 Q7 t" Y" g
. e. L9 m* L' E9 H7 p9 r6 T1 F% T
那么,地方债务风险是否大概打击金融体系的稳固呢?我以为,两年之内还不至于发作。来由之一是现在资金代价不停下行,导致地方举债的利钱资本有所减轻;二是政府换届伊始,地方政府有积极遮蔽风险的动力和压力。父母官员大概至今仍心存荣幸,以为自己只要不在天下第一、第二批次因无力偿债而倒下之列,就能得到中心政府的接济。5 R* C1 H, H! D3 J4 Q" F9 s) k1 L
0 ?3 `- L, u' V* d N+ ~ V% I5 e. a 二是房地产金融风险。2 ?1 i% k% O: q& u
0 ~ j$ s4 j' l& i! w+ Q
这个标题被争论已久。包罗地皮收储贷款、开辟贷款、按揭贷款、公积金贷款以及房地产信托的余额,在11万亿~14万亿之间。曾有官员判断,房价下跌一半银行体系也没大标题。我的判断是,到2014年年底前,房地产企业的贩卖会较好,财政资本降落,现金收支良好,发作风险的大概性很小。2015年之后,假如在持有环节开始征收房产税,则房地产金融风险将幻化莫测。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房地产进入平台期或高危期,这个行业的发作式增长期已闭幕。假如房产税政策较为严厉,那么埋单的不但是房地产投资客,银行也会受害。出现数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屡见不鲜,但大概不会带来体系性风险。5 b* [8 y! Y) \, h" N
6 \: f( s' j0 ~' V 三是产能过剩带来的金融风险。
* h) X4 b6 E1 J$ a% B4 c+ w! k5 O2 F/ k$ o
对制造业的贷款始终是银行贷款的重点,汗青上制造业产能过剩对银行风险的打击有两波:第一波是上世纪90年代以国有企业三年脱困和国企工人下岗潮为特性的困难光阴,其本置驿实是国有企业产能过剩危急和银行债务风险大发作;第二波是次贷危急之后,经济刺激操持使得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出现V形反弹,但也付出了加剧产能过剩、延缓布局调解的极重代价。时至本日,靠近20个行业的产能严肃过剩,包罗光伏、风力装备、集装箱、造船、钢贸、煤化工、铁合金、电解铝、钢铁、水泥等产能均严肃过剩,除了吞并、倒闭大洗牌,很难有其他现实选择。, b5 c7 M z! E9 K
5 d! f- M( ?9 X ~/ R) R2 M# Y
汗青履历同样提示我们,去产能会导致企业逃废债务和金融风险会集发作,但过程难料。一是去产能的重点部分通常是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膨胀轻易瘦身难,非市场化的因素重重叠叠。二是市场镌汰的并非总是落伍产能。比方以电炉加废钢为主的小钢铁企业,其吨钢资本低、产能调治机动、市场进退自若,通常比巨无霸式的钢铁企业更具生存韧性。
* C: x! M" T" z5 t8 w/ U! b- ^/ f& q; C% m6 U8 l3 S
和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风险相比,制造业匿伏的金融风险更为迫不及待。其根本缘故原由在于中国经济增长放和缓一连下行没有趋势性扭转。将来中国经济增长若能处于6%~8%的程度已非常难过。和国企攻坚战差异的是,这次去产能带来的打击将更为长期,去产能化和产业布局调解不太大概在3年内完成,也不太大概导致银行不良率上升到1998~2003年间25%的程度,而大概是4%~10%的暖和程度。9 ?- P/ x1 Y& l5 h7 J9 `0 F
; E" T) H0 h3 J% j9 e/ D3 F1 h/ j0 u5 e
除了上述三大风险之外,现在则还埋伏着第四大风险:新巴塞尔协议在中国不加区别地广泛实行。 A8 @* X2 h' p
9 Y& W8 g0 K" q+ N1 w
经济已在下行且无逆转迹象,银行面临资源增补压力大、规模扩张难和不良反弹急。在如许的大配景下,用拿来主义的姿态继承从天下性银行到下层存款性机构广泛实行新协议,大概会使中国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转型的共同支持本事一连弱化。
7 q( h5 h( P2 o" z* S4 D0 R8 N8 z
8 p# k1 T' V6 @' d. D) r3 M+ O 固然,利率汇率市场化和资源项目可兑换也会加剧金融风险,影子银行的发展也会有其风险,但这些都是金融转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中国金融体系可以或许遭受的。 w1 w% u: _, _" V6 ^4 S7 d. ]
# h, F; X* F; Z6 }2 J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中国金融风险其根源大概并不在金融体系之内,地方债务风险掩饰的是分税制改革滞后的标题,房地产金融掩饰的是地皮财政难以为继的标题,制造业去产能化风险掩饰的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投融资管理体制的标题,新资源协议掩饰的是怎样洋为中用的标题。概括起来说,中国金融风险的根源,在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力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