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热锅上的央行和外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3 23: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关赤字上限题目的美国驴象之争,着实让中国政府惊吓不小。这简直是一种可怕主义。它只会加速中国决意摆脱美元绑架的步调。
; k7 c* u3 j$ j5 u" x
+ |3 I+ G3 X4 Q" i) q7 S+ D  8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终于在美国国会通过的《2011年预算控制法案》上具名。“我们对此表现接待。”北京时间8月3日零点50分,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网站以答记者问的情势灵敏作出反应,“外汇储备管理将继承对峙多元化投资原则,增强风险管理,最大限度镌汰国际金融市场颠簸对我造成的负面影响。”/ ?! Y* J) x' V3 c1 S. i( E
4 O2 t3 n% E9 Y5 ]; t4 `7 ?: L) u
  这是央行对外的反应。对内,外汇局此前数天在问答中否认了“外储是老百姓血汗钱”的说法,称外储形成过程中,企业和个人是将外汇卖给国家并得到等值人民币,生意业务出于等价和志愿原则。外汇局同时还表现,不可以将外汇储备直接分给老百姓,也不会将外汇储备直接用于养老、医疗、教导等社会福利。
* V# l6 Q3 o' J; |: q* p7 |/ ~
9 e+ P% O! Y- [+ T; P  美国佬吓中国,中国的技能官僚对老百姓却是一副傲慢的面目。否认外储是百姓“血汗钱”,就是否认知识,只会让创造产业的百姓心寒和扫兴。* @. _$ H4 I  o5 [

6 q) d2 M  [) m! u. t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外储少,因此规定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出口商品换回的外汇需颠末人民银行兑换成等值的人民币,外币由央行同一保管,用于国家采购国外装备,由国家会集同一使用。其时的政策确实为国家会集力气办大事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本日仍相沿已往头脑,显着不适时宜。
" M5 Z' u/ r6 E
  g( r( }4 U8 `9 o- ?& L  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急的结果是,为了克制受到外部打击,中国渐渐积聚起近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此中三分之二(约2万亿美元)投资于美元资产,重要是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即房利美和房地美)。' M- I0 P# m3 Z+ _$ G3 f3 t! ^+ P; K

' K( ]* g; o1 i- A9 `* y0 }  但如今,外储掉进了“美元陷阱”:如果在外汇储备资产中维持或增长美国国债,那么碰面对美元对一篮子钱币贬值或美国出现通胀的风险;但由于中国持有的美元太多,如果中国选择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抛售美元,肯定导致美元灵敏贬值,那么立刻就将面对资源丧失。
& K8 C/ ~1 c' _- G0 i( d
- j9 d% A# x6 R9 O# Y  按发改委专家张岸元的盘算,到2010年年末,2003年以来每年增长的外汇储备已经发生的汇率丧失达2711亿美元,如果将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到6,2003年以来增长储备的汇率丧失将攀升到5786亿美元。
% ]/ \+ R( w% W
' T! R0 _. z9 ~4 d) u# I9 z. {8 ?7 I  美国的这次政治秀,放大了中国外储的安全本钱。依我的判断,美国已陷入一场中期阑珊,这一次只不外是美元危急的预演,只管美国在阑珊后还会崛起,但中国备受灸烤的巨大外储亟需处理处罚。
4 f: v; n% Y1 ?2 t6 T2 y% e5 j6 p/ P3 Z% @
  正在美国修业的王石感慨:“中国政府必要拿着这么多外汇吗?不能藏汇于民吗?放开外汇管制,让企业和私人储备外汇,投资外洋,固然有风险,服从肯定会比拿在政府手里高,而且能把越来越高的外汇储备降下来。”
. B0 b# u3 H: j3 O* H
' r/ `2 H% t4 A9 a+ Y6 S0 u3 p  笔者以为,中国更必要刺激内需,从而摆脱对美元资产的依靠。请把“血汗钱”和“made in china”多留一些给你的人民吧,让他们少一些通胀,多一些幸福。
http://www.simu001.cn/x117676x1x1.html
最好的私募社区 | 第一私募论坛 | http://www.simu001.cn

精彩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 ( 桂ICP备12001440号-3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0 06:51 , Processed in 2.25633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www.simu001.cn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