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迅雷,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5 y7 @) E5 g5 N
 看一下习总书记的2016新年致辞,提出“着力推进布局性改革,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也没有提及“供给侧”。究竟上,“供给侧改革”只是积年来有关“布局调解”的各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而已,其内容和逻辑并没有逃走积年来不绝提倡的“稳增长、调布局、促改革”的手掌心。- W9 Z$ {, a# W8 S9 [. ~ 供给侧改革的研究陈诉已经严峻供给过剩
 3 I7 ^* e( c! c8 }0 \5 o5 x- Y9 ^5 ?1 [8 X' F$ K
 迩来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供给侧的文章真是铺天盖地,似乎发现新大陆似的,岂非是经济改革理论的庞大突破?感觉似乎没有那么浮夸吧,总供给政策、总需求政策,都是宏观经济学中非常成体系的,在我国的改革理论中也有很全面的表述。
 % m! D4 L/ K  K3 t' G/ `9 l& p* R$ k; X4 |/ ?/ [
 前不久听某位省级一把手谈对供给侧改革的熟悉,他说琢磨了很长时间,以为供给侧改革实际上就是“调布局”。我认同他的看法,由于要改善供给,进步全要素生产率,让人力资源、资源和技能进步三大生产要素可以或许更好、更多地创造GDP,就要举行布局调解以得到最佳设置。
 * @' E2 g9 ?; P  c& {9 Q
 2 Y7 L# X4 Z) j2 T" a看一下习总书记的2016新年致辞,提出“着力推进布局性改革,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也没有提及供给侧。再回顾从05到15年已往10年中央经济工作集会提出的核心任务,险些每次都提到经济的“布局性改革”,只是在表述方面略有差异,如“布局优化升级”提过两次,“转方式调布局”提过一次,“布局调解”提过五次(含“调解布局”一次)。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只是积年来有关“布局调解”的各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而已,其内容和逻辑并没有逃走积年来不绝提倡的“稳增长、调布局、促改革”的手掌心。
 2 s2 @- O/ ?$ p9 ?3 n2 l5 V, X& Z* h& r: |  n$ D- J7 E7 D0 H! I
 当今自媒体期间,研究陈诉、各类批评均严峻供过于求,这是否是中国特有的,我不清楚。但资源市场的卖方分析师这一行业,90%以上的陈诉没有人看,这早已不是消息了,西方也是云云。4 q( r8 g/ W( o3 I+ r
 
 : l$ Q2 r. s# k' ?2 Y, {- n7 L6 X看到云云多的学者制造出数倍于学者人数的陈诉,且引经据典地齐声喝彩,真的让我很扫兴。为何很少有人写些文章去评估已往的改革成效,或猜测供给侧改革的实行力度——这方面的陈诉倒是供不应求,着实这类陈诉也可以是商业性的,很有市场或代价。8 Y4 M# V7 s/ Y( N( a" ]
 0 |5 b9 }6 d8 t
 经济改革不缺理论缺办法
 # g' n1 S/ r3 u% _# m6 n! ?" P( T
 3 C$ M2 G/ W) \. B( ^7 S& C! s互联网发展的最大利益之一,就是花几分钟时间就可以找到许多事故干系的汗青资料。比如,迩来财政部又重提个税改革,这确实非常须要。由于中国的贫富差距云云之大,本来是可以通过税收本事来改善的。0 t2 t: `7 x2 Z6 C3 g1 }0 ~
 
 * L. T4 w' R" H" \董明珠在广东省国税局主理的座谈会上提到了一个征象:“有些民营企业老板私家淹灭的钱,都可以拿到企业报销,个人险些没有税收,应该增强对民营企业职务斲丧的个税征管。”某些高收入的民企老板可以很容易避开税费,这就难怪个税不绝很难摆脱“工薪税”的实际形象了。9 T6 ~$ l7 I* U
 ' O, U8 J% {/ v# \/ }
 究竟上,早在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便确定了个人所得税制的“综合与分类相团结”改革方向。2006年,这个改革方向还被写入了“十一五”规划。但令人遗憾的是,该项改革不绝没有出现庞大盼望。; {0 G  C. v1 G; m
 6 J! _) y0 m* A8 L, ~
 再如,国企改革的至少履历了四轮,此中99年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案是迄今为止最有理论水平和引导意义的。如提出了当代企业制度,政企分开,还包罗现在提倡的混淆全部制改革等,谁人时间也提出了。但为何四轮改革都没有办理国企的低效题目呢?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体现,15年前10月,国企利润比客岁降落25%,民企则增长6%。! ^1 k3 a% Q, w. {; r5 }
 
 & C# Q5 A/ X  g9 [9 \! [  K# f7 M按本人这么多年来的观察,中国在稳增长、调布局和促改革三个方面,增长速率总是超预期,改革进度总是低预期,调布局似乎是被动的。缘故起因安在呢?不就是优点格局题目难以冲破么,着实中央很清楚,为此也提了许多要求息争决方案,如提倡把权利关进笼子,“当局自身革命”,简政放权,负面清单。& b; h/ f( l; v' k; ^' i
 ! P0 ?, h* L* F7 a/ ?* X5 G6 o; R0 g. k
 研究已往文献才气客观评价现行政策
 ! ~- q4 {# O: p7 F8 T" Q
 4 F# N) ?3 b! Q' g) m一个多月前,财科所所长刘尚希在“2015中国改革论坛”上说,“近两年,光财政方面发的文件,包罗国务院和财政部的已经快要40个了,一个月差不多发2个,这么多文件发下去,下面的反映是这个文件还没有消化,新的文件又来了,更谈不上实行和落地了”。“按照现在的方式,各人忙于发文件,忙于转达文件,忙于监督,下面忙于陈诉,那么改革很大概就出现了在冰上开车的征象,轮子在转,车不往前走,出现了改革打滑、空转的征象。”% {( |( o' A6 _) G; @# ]
 
 $ r) [* L2 W; f" \, R可见,高层对于改革的刻意好坏常大的,但关键是落实。每次政治局集会或国务院常务集会的消息报道中,都可以读到“狠抓落实”这四个字。可见落实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变啊,但为何那么多学者都视而不见,却一个劲地为自己率先提出供给侧改革头脑去絮聒,或为供给侧改革提供里根经济学、拉弗曲线等依据。/ a+ j3 n' ]) M5 ?
 
 0 P) X1 A( R/ L) L8 s" o5 r很奇怪的一点是,中国经济现在这个样子,减税有用吗?即便有点用,营改增不是早就在实行了吗?不是现在才想到减税的。
 * D, g  J, T) `
 4 G' m, i* z: s着实,中国全部的题目都应该回到出发点去思考,而不是绕圈子,不停地更改提法。为何老百姓连脚趾头都能想明确的原理,学者们却避而不谈,而去谈一些空洞的理论呢。着实,本人对于这轮全面深化改革照旧有信心的,至少比上一轮改革要有信心。记得11年的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改革必要倒逼来推进》,效果人家看了很故意见。但现在克强总理都亲口说必要倒逼改革了。
 / r" h7 c0 f4 X( O. r$ y7 E* j! ~
 确实,日子好过的时间,改革欠好推。人们常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不破不立。比如,已往一谈到国企改革,就担心下岗工人生事,现在呢,由于国企规模在改革滞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小,国退民进,进是优点驱动,退是机制不到位,是被动的,本年国企创造的GDP占比也就20%左右,就业占比估计也就15%,以是,即便倒一大片,题目也不像已往那么大了。固然,银行会受不了,78万亿的负债呢,但不改的话,负债越大,GDP占比越小,银行坏账越大。那就是恶性循环。& I5 v7 F/ j: x) b- P
 
 : C! l9 H+ Y! B1 ~. F2016年还不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经济越困难,改革越容易推进。供给侧改革,只不外是布局调解的一个新提法而已,真没有须要小题大做。而且,当你大谈供给过剩时,真不能忘了,中国另有许多贫困生齿,另有吃不饱的生齿,另有居高不下的基尼系数。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固然也在供给侧改革的范围里,但我断言,许多学者忽视了,光想到日本的马桶盖和电饭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