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黛玉之所以孤独憔悴,是因为她有一颗“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灵魂,总是要追求生活中的“真”与“美”,而不愿与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人同流合污,不愿对社会中不合理的规定以及世俗观念顶礼膜拜,并因此过早地走完自己的一生。所幸,人虽亡,魂犹在,黛玉的种种美好并未随风而逝,她就像一朵被暴风雨击落在地的娇美而高贵的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因此,我们心灵的嗅觉将永记这缕奇异的幽香。
/ N1 t4 a9 U# Q L; {
1 D3 {8 |% p5 h [关键词]:孤独憔悴宁为玉碎封建叛逆者性真而洁 0 \; i5 D' p ]( l) O
1 m8 P. K4 u* Y+ v) D ' I, c, e6 H$ r% M) {
4 d( t6 f3 `0 v5 o" t' L% I: h
读罢《红楼梦》,脑海中总是萦绕着女主角林黛玉那希世的俊美、诗化的眉眼、聪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奇逸的文思、潇洒的文采……让人费解的是黛玉拥有如此超群出众的自身素质,为什么不但没有笑口常开,反而常被大观园的歌声笛韵、温情笑语,自然界的落花飞絮、秋风细雨拔动那根多愁善感的神经,以至让眼泪“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9 R& n7 q6 x) a9 n# s
( t2 d8 W- m. T 原来这是黛玉在以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孤独憔悴,那么原因何在呢?在我看来,这主要是因为她不喜欢“走群众路线”,言行举止任由自然天性流淌,而不被他人理解,甚至不被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接纳而造成的。 , F# W0 I4 X6 j
( l% ^' H% l: o$ r' l
黛玉孤独憔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 N$ x) _" E; v/ h+ ]
/ n5 l3 o( p& y3 j5 m+ i 一,孤苦无依独自愁
. W e; v! @, x: U* q) z1 w" n) o+ \, `7 v2 C2 H4 _( }* Q
黛玉生在支庶不盛、子孙有限的钟鼎之家,父亲林如海是盐课老爷。林氏夫妻无子,又见黛玉聪明[url=[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hldxc***/]北京###治疗的价格高吗]俊秀,便视若珍宝、假充养子之意,教其读书识字。黛玉之母病逝后,其父为减任上顾盼之忧,将之寄养在“诗礼簪缨,钟鸣鼎食”的荣国府外婆家。 9 T! ?1 k i0 I/ b' J
3 @) i3 s1 \' O" c
自幼体弱多病,却天生有沉鱼落雁之貌的林黛玉,身上套着千金小姐的枷锁,进得荣国府后,须时时刻刻“以礼节自持”。她谨遵母亲生前的教诲“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0 L" _7 T9 s3 t4 j e& e8 u9 r# ]" \$ X+ k
父亲病逝扬州城后,二进荣国府的黛玉,上无亲身父母依傍,下无姊妹兄弟扶持;比一般丫鬟如香菱之辈处境略好一点的是她与贾母之间尚维系着一条纤弱的血缘纽带,因而能够保有小姐的地位。即便如此,孤苦无依的身世、寄人篱下的境遇,使她既尝尽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艰辛与寄人篱下的苦楚,又养成了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的性格。 ( L+ V! b* Q/ D9 a8 U. O, [2 v
% k. ?- h# v8 T! \( ]
前者如:凤姐明知戏子身份卑微,故意拿一个长得像黛玉的小旦让大家猜她像谁;王夫人瞧见晴雯眉眼有些像林妹妹,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病中的晴雯撵出了怡红院。后者如:黛玉去叩宝玉的门,不料正遇晴雯因宝钗“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而生气,偏她又没听出是谁的声音,还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没主意时,又听见里面传出宝玉、宝钗二人的笑声来,于是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缘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0 O/ F6 O) e8 w0 E9 [ A# f9 U6 h1 P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父母早亡、孤苦无依的身世使得黛玉虽出身高贵却不得不寄人篱下,从而在心内系下了一个一触即发却永难解开的隐痛;而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的性格又注定了她难以在贾府找到可以倾诉烦恼的合适人选,因而只能用眼泪来抒发内心深处那难以排遣的孤独与无边的哀愁。 ; O, N4 [' l% i4 n- ^
: J Y, M# o1 p8 {) V, e
二、木秀于林多烦忧 ( v1 h* ?( \2 \" l* }% U- u* X0 @* N
9 _* H. O+ {7 s! O' R( \
黛玉的秀于林主要表现在:倾国倾城的美貌、出类拔萃的才华以及宁为玉碎的品格这几方面,并由此引发了许多烦忧。
/ S) Q+ h! W" S0 T5 ]; ~5 V% {
' }2 e4 ~$ m9 v (一)娇花弱柳病西施 ( R1 z7 ^1 M7 U* L- a9 w
5 v+ {/ ]8 s. x' h" _! p' F+ O 书中第三回写宝玉眼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是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于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已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病美人图,使我们不禁认同宝玉的观点,黛玉是个“神仙似的妹妹”。第二十五回中又写道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婉转,已酥倒在那里。”更让人感受到了黛玉的美貌与气质所散发出的摄人心魄的魅力。
; I+ H/ P+ L( H) f! t7 C8 L/ ~* l2 i) p
乍一看来,“病西施”的外在形象不失为黛玉的一大人生财富.可人生往往有得必有失……对于女性来说,天生丽姿实在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它既能使你不费吹灰之力就会光彩照人,又能使你毫无防备就被卷人各种嫉妒的恶浪之中.“自古红颜多薄命”说的就是这个理[url=[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baidianfeng51.cn/]北京治疗###最好医院在哪]。对此,天资聪颖的黛玉虽然不无感受,但却并无招架之力。一则因为孤掌难鸣;二则因为弱不禁风的身体素质已让她丧失了革命的本钱,使她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局势一筹莫展。在第三十五回中,她暗暗地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 M- x% X! B+ N9 M8 ^% ]% x$ t& E* l
$ y3 J9 X: d6 m (二)才压群芳独寂寞 0 l% U6 w1 h% H5 {$ @/ U
) [4 w0 D& X! L" A$ j) P 全身充满诗的灵性,又加之性格任性娇弱、孤标傲世、敏感自尊便决定了诗必然成为黛玉青春画卷上一抹浓重而靓丽的色彩。
- [6 K u! D" D0 }* G% a/ p2 I5 }+ q$ y/ Q/ r6 U
在小说前80回,共录有黛玉诗作16首,除《世外仙源》、《杏帘在望》这类奉命之作以及[url=[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hldxc***/]北京哪里治疗###的]《芦雪庵即景联句》的急就之章,其它诗作无不丰富地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认真细致的关照而酝酿出的情思。 . q" y; L h/ ]! g& K- P/ P
2 V* j/ s9 W3 L0 p" z- c4 A
从别出心裁的《葬花吟》到命意新奇的《五美吟》,从托物寓意的《桃花行》到语多双关的《唐多令》,从凄怆衰婉的《题帕三绝句》到苦闷颓伤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以及她在菊花诗会中独领风骚的《咏菊》、《问菊》、《菊梦》三首诗,其中既有浓重的伤感和悲观,又有激越的控诉和;既有不屈服于污浊的现实世界带来的残酷压力的决心,又有永远保持冰清玉洁之高贵的意志;既有对贵族之家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的体验,又有对内心哀婉悲愁、苦痛寂寞的抒发;既有凄怆中颤抖的呼唤,又有伤感中难以忍受的抗争;既有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又有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 2 {' _# f3 e) H& g% G& j( B) o
# L/ O0 y$ M9 v6 t5 d5 s
综上可以看出,诗是林黛玉最初和最终的[url=[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gs218***/]北京皮肤病医院]灵魂家园。因为有诗人的超凡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