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关于支持在湘江科学城创建湘潭大学科创港的提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海海等委员:
9 ^* ]5 J9 X& U3 j4 z5 b/ j9 ?6 K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在湘江科学城创建湘潭大学科创港的提案》收悉,经与湘潭经开区、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多部门联合研究,现结合湘江科学城建设规划与湘潭市产业发展需求,就相关事项答复如下:! g8 U7 b+ ^3 j2 u8 Z7 s9 |% |
  一、湘潭大学科创港项目(产教融合中心)前期工作开展情况7 W) M# t) P! E! H: p6 _# {  J1 C
  提案中关于科创港对区域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及高端人才集聚的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我市推动“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当前,湘潭正处于推进“三优三特”产业集群建设、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对破解“卡脖子”技术需求迫切。湘潭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学科优势与湘江科学城的政策平台深度融合,将为我市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提供核心支撑。目前,“两城”专班办公室已会同湘潭经开区、湘潭市大学城公司、湘潭大学及相关部门就该项目进行了多轮沟通论证。
$ n8 E* V4 @; ^5 O- Z  1.在项目规划建设必要性方面,湘潭大学现有占地面积难以满足办学需求,按照教育部办学生均指标,目前已有一定面积缺口,且随着未来学生规模扩大,缺口将进一步增大,同时各类用房面积也存在不同程度缺口。而校内土地已无空间规划建设科创港(产教融合中心),将部分高水平科研平台等搬至新的科创港(产教融合中心),是解决办学空间问题的有效途径。
) s  Q- g- T- C) e, r  2.从项目可行性来看,国家层面有政策利好,2024-2028年期间,在科创港(产教融合中心)完成规划且取得批复的前提下,国家将重点支持“双一流”高校建设,对新校区项目工程建设最多可支持30亿资金;省里支持学校扩大规模,湘潭大学招生规模近几年迅猛扩大;学校自身综合实力雄厚,综合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在多个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备建设产教融合中心的能力 。% G8 G3 q# r- ^: d5 Y0 i( n. v% Y9 I
  3.关于项目建设思路,项目第一期用地需求约500亩。总体定位是以“新工科”“新文科”为特色,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侧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教育培训,布局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急需学科方向,以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学科方向,实现学科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内容侧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教育培训,以科创平台建设为重点,配置科研用房、功能性教研与辅助用房、行政办公及配套用房、研发人员公寓等,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同时配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应用网络等相关软硬设施设备。预计项目第一期建设总投资11.3亿元,计划一部分通过包装项目申请“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剩余部分由省财政基建专项资金、学校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解决。建设周期为2025-2029年,力争2025年完成土地审批手续、规划审批手续和建筑物的立项手续,2026年整体动工建设,2028年竣工,2029年正式投入使用。8 {4 a7 k3 e- P/ f  k7 l; |
  二、关于提案中相关建议的答复
' u4 T% N0 l! ?1 P% }% k  1.政策支持与引导。我市一直高度重视对高校科研项目和产教融合项目的政策支持。对于湘潭大学科创港(产教融合中心)项目,我们将积极依托国省市已出台的相关政策,在土地审批方面,加快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确保项目用地及时获批;在资金扶持上,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并统筹市本级财政资金,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税收减免方面,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政策,确保项目享受应有的税收优惠。同时,优先将该项目列入湘潭市重点建设项目,建立长效政策保障机制,持续关注和支持项目建设与发展。
, j, I* `! g! L! G& E9 G  2.资源协调与整合。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整合湘江科学城内的科研、教育、医疗等资源,为科创港(产教融合中心)提供全方位支持。在科研资源上,促进科创港与区域内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育资源方面,推动湘潭大学与其他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医疗资源上,确保科创港周边医疗设施完善,满足科研人员和师生的医疗需求。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对周边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优化交通布局,提高交通便利性,为科创港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坚实保障。
7 H& }! H& [0 r  3.人才引进与培育支持。积极落实《莲城人才行动计划(试行)》《湘潭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及奖励办法(试行)》及《湘潭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关于进一步支持湘潭大学人才“引育用留”的若干措施(试行)》等相关政策,支持湘潭大学科创港(产教融合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对科创港引进的优秀科研人员,提供住房补贴,解决其住房后顾之忧;给予充足的科研经费,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推动科创港与区域内企业、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根据产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湘潭市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G2 k: u# X. n; \' k, e4 h
  4.资金支持与平台搭建。我委将积极会同湘潭大学做好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申报和争资争项工作,支持科创港(产教融合中心)在科创平台建设、设备购置、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投入。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如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入风险投资等方式,为科创港的长期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在平台搭建方面,协助湘潭大学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7 i2 h4 I) s9 f8 y# b  三、项目落地可供选址方案分析! R2 m3 `& [* e
  (一)湘潭大学城5号地块
5 b  d7 T1 z; f  |! w  优势:该地块紧邻湘潭大学,便于湘潭大学整体规划建设及后续管理、运营;地块发展空间充裕,能满足湘潭大学未来发展规划需求;同步可提升湘潭大学周边配套设施。# V8 Q. N. z, J& u; c% N5 S
  劣势:需进一步完善地块周边道路及配套设施,伏林大道需同步启动建设。
# F1 p0 B" p* \: a& ?  目前市大学城公司已对接市交通局争取纳入2025年度交通口“两重”新增的“实施重点都市圈城际通勤效率提升工程”领域,已申报至交通运输部。在设计方面,已对接设计单位就方案设计进行优化,初步将项目一期实施范围调整至北二环—湘大西大门,与北二环的衔接方案由立交改为平交,将项目长度从2.30公里调整为1.38公里,按照“先通后畅”的原则实施项目建设,可进一步缩减建设规模至1.9亿元。
0 w: u% J' J$ G# n0 N3 H/ x) P  (二)湘江科学城(湘潭片)紧邻湖大科创港地块
, P; \: z( M  ^; Y+ n# e  优势:该地块自然环境优美,东临湘江,地势开阔,周边基础配套正逐步形成,有利于湘潭大学产教融合中心项目的未来发展。周边已基本完成地铁铺设、主干道路建设、水系治理、征地拆迁安置等基础工作,沿江北路、潭州大道及市政基础设施已完善,交通便捷。% L9 j7 P4 L! R$ i7 h+ A
  劣势:该地块湘潭经开区与湖南大学已达成合作意向。后续我们将积极与相关方沟通协调,在尊重已有合作意向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湘潭大学产教融合中心项目的需求,探索合理的解决方案,争取实现多方共赢。  A6 s, d5 w  s) _
  (三)湘江科学城(湘潭片)九昭路以北兴隆湖旁地块$ h9 s6 ?' I! k1 S% {
  优势:从未来规划来看,地铁三号线延长线在此地块旁经过且设有站点,交通非常便利;紧邻兴隆湖,周边环境优美;周边规划了中南大学湘江科学城科创湾、湖南科技大学科创园,能形成高校科创集聚效应。6 q; I9 C% c: l5 i( g5 G! I/ o
  劣势:该地块周边尚未征拆,现阶段周边配套设施不齐全,需先拉通九昭东路。
1 `" S; I1 W) E8 u/ d) m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 b  j/ l1 E4 o  1.争取高位协调推进。市“两城”建设工作专班已组织湘潭大学、湘潭经开区、雨湖区及市直部门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相对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湘潭大学已在内部进行初步方案比选。市“两城”建设工作专班已向市人民政府呈递《关于规划建设湘潭大学产教融合中心项目有关情况的报告》,建议专题听取一次情况汇报和有关诉求,研究决策规划布局方向,明确具体操作执行方案,做到高位、高效推动,以确保该项目能尽快落地实施。
' z  ^, Z; C6 I7 z6 X, ~/ ^; y  2.强化规划引导支撑。以编制《湘潭市“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在项目前期条件符合的情况下,支持湘潭大学策划包装湘潭大学科创港建设项目,争取增补纳入《湘潭市“十五五”规划》《湘江科学城(湘潭片)专项规划》《湘江科学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划》,并协调争取同等享受湘江科学城相关政策。同时,参考湘江科学城“科创飞地”模式,推动省级财政设立“湘潭大学科创港专项基金”,优先保障土地指标供给,对入驻企业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等政策。( a2 m. h: E3 d: {
  3.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坚持“科技引领、区域协同、突出重点、开放合作、辐射带动、人才为本”的基本原则,会同省市相关部门合力支持湘潭大学科创港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攻关,并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推动多学科深度融合,构建技术创新的生态体系。会同湘江科学城、湘潭大学城“两城”工作专班、湘潭市大学城投资有限公司等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区域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2 n/ _& g, o: g" u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湘潭大学的沟通协调,全力推进湘潭大学科创港(产教融合中心)项目的各项工作,争取项目早日落地建设,为湘潭市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9 n. A' w& }5 D  A/ q  感谢您对湘潭市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http://www.simu001.cn/x325034x1x1.html
最好的私募社区 | 第一私募论坛 | http://www.simu001.cn

精彩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选址一就是下图5号地块,湘大西边。
: {# m. ^. U3 R" V4 I& t& L% q8 N* O8 d8 B7 H: N
关于支持在湘江科学城创建湘潭大学科创港的提案-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选址三:离湘潭北站很近。4 a. C7 r! Y2 Z) R' \# {$ v4 [
8 N* [% b) w+ y
关于支持在湘江科学城创建湘潭大学科创港的提案-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湘潭,争取2号方案,能否把地先占大点,长期贷款先建设新工科新文科部分,后期能否通过校园置换的方式,把校园整体都搬过去,那边区位和环境都比现在的要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感觉,廖上来后,除了围绕他自己那块出力,其它方向目前看不到任何动作,尤其是信息学科等新工科方面的布局和扩规模方面,筹建人工智能外,尽快在电子学科和传感研究院的基础上,筹建集成电路(半导体)学院,这绝对是未来几十年国内重点要发展的方向,要是完全没基础倒也不用提了,关键是还是有一定基础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事终于纳入议事日程了……加油吧!毛爷爷庇佑。事关未来十年二十年的战略大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湘江科学城 是什么城?科创港 是什么港?具体范围包括哪些地方?  r9 c3 _' U/ x4 M" x) N1 N
湘江科学城 是什么城?科创港 是什么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听到一点好消息了!必须放弃1号选址。2号或3号附近均可,但一定要保证通地铁,这样才能争取和利用到省会资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海海,1976年8月生于湖南永州东安县,博士,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政协湖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民建湖南省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湘潭市政协常委。兼任湘潭大学社科联副主席、湖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2023年聘) [1-2] [5] [10]。1999年获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200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任教于湘潭大学商学院,任民建湘大支部主委,任区域与产业研究所所长 [1] [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知识网络视角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研究》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民融合驱动制造强国建设的动力机制与支撑体系研究》,发表CSSCI期刊论文40余篇,撰写资政报告20余篇 [4-5] [9-10]。提案涉及长株潭城乡融合、制造业绿色转型等领域,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智赋万企”行动等建议 [6-8]。——该提案的主导人是湘大毕业的,是湘大商学院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提案答复里面也好像提到了3号线延伸到北二环这边?大学城这边做科创港飞地?以某师兄带着一帮人搞了NC,3号修一条支线到湘大,本来已经有很大进展,最后还是可惜了。领导何其重要,其他人拉再多资源,没有正主去紧盯不放都是白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 ( 桂ICP备12001440号-3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4 15:24 , Processed in 0.429008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www.simu001.cn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