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华尔街日报》的简短报道在各类互联网平台刷屏,笔者原来没放心上,但从朝晨到下战书,不绝有朋侪问笔者怎样对待这个报道,以致有人扣问这是否透露着某种政策暗示,令笔者以为有须要对这个报道举行一点分析。/ R8 Y6 o$ k% o- H
报道的原文看似简短,但其字里行间蕴含的意思却非常丰富。原文如下:5 S, I2 ], z2 R/ B1 |7 @
《华尔街日报》援引集会纪要称,在3月份的一次闭门集会上,一些经济学家和银行界人士要求中国央行克制对抗市场并允许人民币贬值,一名未具名央行官员则体现第一要务是维持稳固;据靠近中国央行的人士透露,1月4日,央行非公开地摒弃了市场化机制;0 S$ L+ P v0 Y" e Q
这一变化未曾公布,但央行再次回到了根据当局意愿调解人民币中心价的老路上。据靠近央行人士透露,央行在确定逐日人民币汇率中心价时,不绝在兑美元汇率和兑一篮子汇率之间转换,以此引导逐日人民币走向;央行消息处未复兴《华尔街日报》的置评哀求。8 l! j# G* Z" T. n
来扣问笔者的朋侪们重要会集于以下标题:% q6 M$ ^/ {, B5 D+ j4 t' q8 M
一、文中提到“经济学家和银行界人士要求中国央行克制对抗市场并允许人民币贬值”,这是不是说理论界和实务界,特别是银行体系团体反对现在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是不是央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很大概还会放任人民币贬值?
' K9 g# S* n2 k- `$ Y二、“靠近央行人士”说的“1月4日央行非公开地摒弃了市场化机制”毕竟是什么意思?
3 b5 ]8 R' ~$ h三、“央行消息处未复兴《华尔街日报》的置评哀求”是不是意味着央行心虚,以是不敢回应。
/ H0 u( h3 G/ ]$ W四、迩来人民币对美元出现阶段性的贬值,这个报道现在被抛出来是不是在为进一步的大幅贬值做舆论准备。
6 F* a$ ?7 i7 l: J' i# q这篇《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从内容来说完满是转述的内容,大概谈不上报纸自己存在什么态度,但“靠近央行人士”的表态简直存在一些很不专业的地方。
2 `0 S4 {8 |) m, H& s% n对于上述标题的提出,笔者以为很大水平上反映了现在市场对人民币定价机制的不认识,以是才有了不应有的担心感情。; @# F4 o, |" V; T4 k
起首,闭门集会并不机密。: d! b; T) V: H0 v
报道中的“闭门集会”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研讨模式,每年都要不定期举行很多场,笔者到场过多次,集会自己更像一场沙龙,参会职员少则十几人,多则数十人,多数属于非正式集会,不消打领带的,集会发言一样平常也不对外公布。参会职员的发言一样平常只代表个人意见,与地点机构关系不大。# B$ _) M' j4 Q/ d1 U
就人民币汇率政策而言,最少笔者到场的历次集会上,非央行的与会职员从来没有告竣过划一意见。无论是“人民币是否应该贬值”这种方向性的标题,还是“人民币贬值多大才符合”这类技能标题,从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5 W; a& X! d! r4 O: K$ p5 ^
实在这很容易明确,经济学发展到本日,经济学家们对“理性人”、“有用市场”这些底子性的标题都没有告竣划一意见,况且汇率政策这种复杂的、实务操纵性很强的标题呢。
! l& d% ]5 i8 D2 d3 t以是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华尔街日报》内里使用的是“一些经济学家和银行界人士”这种表述,由于肯定不是参会职员的划一意见。只是媒体特意夸大了一下“一些人”的态度而已,至于为什么夸大“这些人”而不是持差别意见的“其他人”的意见,很大概是由于“这些人”的意见更容易吸引大众眼球。
* q9 f/ u! _0 D* Y其次,“靠近央行人士”和央行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
# O7 z+ d. ?1 `: L8 `1 ]' _* U“靠近央行人士”的范畴可以无穷宽广,他既可以是央行官员的博士生导师,也可以是常常采访央行官员的记者,还可以是人民银行门口执勤的武警,以致是负责给周小川行长扫除办公室的保洁大爷,以是这种人士的表态一样平常可以不听,由于没人对这些话负责,不消负责固然可以天花乱坠。
( i* }1 @6 ~& ~* J& x5 X- }7 }; n) v; @7 B7 N我们再看“靠近央行人士”的具体表态,也有不少标题。
( X1 q1 `- Y- C+ L$ W( E第一个标题:这位人士说“1月4日,央行非公开地摒弃了市场化机制”。那么1月4日毕竟发生了什么呢?; ^1 F* Z* k& [$ a: S; q3 m/ l
1月4日是新年第一个生意业务日,当日人民币中心价报6.5032,比2015年的收盘价低开96个基点,中心价的低开动员即期汇率大幅贬值,人民币当日最低触及6.5381,比2015年收盘价下跌445个基点。
/ a, I: w) Q& r但请注意,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即期+远期)分别高达965和883亿美元,云云巨大的逆差压力下,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好像应该是“顺应市场化机制的”,而不是“摒弃市场化机制”。以是笔者有点糊涂,这位人士眼中的“市场化机制”是什么意思。' a) a& R P% a$ Q# ?2 O
第二个标题:这位人士说“央行再次回到了根据当局意愿调解人民币中心价的老路上”。这显着过于贬低央行和商业银行的报价员了。; ?- x5 P7 X% I j3 t, d7 X$ ~/ R
现在每一天人民币做市银行都要向央行报送人民币中心价的参考报价,报价依据则是央行规定的“参考一篮子钱币”+“参考收盘价”的双参考原则。这位人士的意思显着是说,各家做市银行的报价根本没用,央行天天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订定人民币中心价。0 o* f* i7 i- Z
但现实环境是不是如许,好像靠近央行的这位人士说了不算,只有各大做市银行的报价员说了才算。6 k* |5 u/ C( Y2 O
根据笔者的观察,多家银行给央行报送的参考报价和央行公布的中心价差距并不大,这好像分析央行的中心价报价是越来越透明确,而不是越来越暗箱操纵。不知道这位人士是否向做市银行举行过实地的观察。
: h5 k* p! S' K- ?" o8 j) O) r8 {笔者在微信文章内里也多次提前12个小时以上测算央行第二天的中心价,至少在连续6次的测算中,笔者测算的报价和央行终极的中心价保持了变革方向上100%的划一,具体点位的差距也根本控制在了30个基点以内。这分析中心价的报价绝对是有章可循的,不是随意拍脑袋拍出来的。5 h. {- Z* F. h6 ?% v
第三个标题:这位人士说“央行在确定逐日人民币汇率中心价时,不绝在兑美元汇率和兑一篮子汇率之间转换”,以是他得出了央行在操控人民币的结论。这个错误犯得着实有些过于离谱。( W* y' k, A. K% G
各家银行在给央行举行报价时,起首须要根据上一生意业务日一篮子钱币汇率的变革环境,盘算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须要变更的幅度,然后再把盘算得出的变更幅度和上一日的收盘价举行加总,才气得出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心价报价,并报送中国外汇生意业务中心。& m2 v7 t( }% K, t5 r) a
在上述盘算过程中,篮子钱币的作用在于确定汇率的变革幅度,一旦幅度确定之后,决定第二天中心价的重要元素就变成了“收盘价”,而收盘价是受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的,因此末了报送给央行的人民币中心价根本不大概确保人民币对“一钱币篮子”始终保持稳固,假如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偶然在一段时间内比力稳固,那也是可巧撞上的结果。
9 O6 M" H. l% K( \以是不存在这位人士所说的“央行不绝在兑美元汇率和兑一篮子汇率之间转换”,以引导人民币走向的标题。
- M* |' L% y4 Z4 @( g {3 H总结一下:
( q4 E( F2 S7 h. o. l" V4 k《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应该确有其事,但就事论事,文中所引述的与会人士和“靠近央行人士”的表态并不专业,大概也谈不上客观。只不外文中各类“人士”的在3月份发表的观点和现在的人民币贬值行情恰比如力吸引市场关注,以是给不少朋侪造成了肯定的困扰。) q/ i& [5 U( y1 |6 f) V
假如央行消息处对于这些带有疑神疑鬼猜疑的笔墨都要逐一回应的话,估计消息处那几位工作职员早就过劳死了。
" o* C. X( p, B9 W1 l正如笔者前文所言,根据现在的人民币定价机制,现在人民币的走势是可预期的,其贬值行情是在美元强势配景下的正常反应,谈不上央行的诡计。以是纵然来日诰日中心价继承贬值,以致再创新低,您也别以为希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