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到香港教书,一呆就是二十几年。香港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这二十几年,加上在1980年代后期在香港大学读研究生的时间,我亲历了港英当局时期、香港的回归,然后看着香港一步步走到“占中”,再到打着“本土”旗帜搞港独的团体出现的本日。1 ]3 w3 g$ u( n) M7 @, q4 s3 a( {
W9 h! e5 Y0 r迩来,香港经济眼见越来越不可,各种指标——包罗港人经常引以为豪的“自由经济”竞争力排名,开始下跌。乃至,我们平凡人都能感受到的一些“指标”也在下滑。好比,下了飞机等行李的时间越来越长,各种斲丧服务越来越贵且质量降落——在一个全新的影院花80元看个新影戏《北京遇到了西雅图之不二之恋》,居然断片10分钟(这是我在香港居住这么多年第一次遇到)。) z7 q* C& g% Z: G9 F
. _* ?) P7 u- r. p4 `& _固然,我的这种形貌,比起近来见到的常住广深者所撰文章中的香港,已是轻描淡写得多了。在他们看来,香港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形态上已全面落伍:经济上,在制造业脱离、又没有高科技接力发展的环境下,太过依赖地产和服务业,已经无法有将来;政治上,由于被西方长期洗脑,无法真正实行一国两制,更无法与本地融合;大众眼看着被大陆赶超,仍旧孤芳自赏,看不到本身的题目。结论是:转头是岸,与深圳联手发展一个港深多数市,才是有想象力的来日诰日。
3 R2 z, @# X9 O% H1 F) b$ }1 A; E# ^/ q
我以为,他们简直代表了不少深圳乃至本地许多人对香港的见解或印象,就是:香港被深圳凌驾指日可待(就是这个词所内含的心态);香港若不幡然觉醒,就不可救药。但我以为,这不是香港的实际,而是对香港的私见。而这些典范的私见,来自他们可以看到的关于香港的报道及他们短期到访香港留下的印象。作为一个平凡的、久居香港的市民,以及比一样平常香港市民更相识本地的学者,我想与各人聊聊我对本日香港的认识与见解。* D( P3 d3 O) }. k/ P6 w
, c* m2 |9 T% d5 k9 `2 u先谈本地朋侪最关心的经济方面。. Y+ P' S+ _" p2 e, C) Q7 p( Y6 S
/ o8 H$ C- h" q9 g4 c: }% n7 E
按本地的风俗,我先从GDP提及。2014年,生齿730万的香港的GDP是2910亿美元,人均GDP(PPP)是52,552美元 [对比:新加坡78,958美元,上海29,156美元(2015年PPP),北京30,241美元(2015年PPP)];没有找到深圳的可比数据,但深圳南山区2014年的人均GDP高达49,000美元(假如用PPP算,高过香港)。+ ~8 G4 V. T5 K& S
* j8 r9 c8 Z+ c
香港已往十年经济增长速率虽比中国大陆低不少,倘佯在2%到5%之间(2015年为1.9%),但纵观已往40年,香港履历了制造业动员的经济腾飞、从制造业进入服务业主导布局的安稳过渡、新布局下再上升如许三个阶段 (见图一)。数字也清楚体现,香港经济升沉是外部经济决定的:通常天下经济出现颠簸——好比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急和2008年的天下金融海啸,香港都跌个底朝天。但从较长的时段看,香港在本身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本地以后,不停依托着中国经济增长的走势向上,特殊是享受了“自由行”斲丧带来的直吸收益(反面再细谈)。, S9 ~# O5 @% }. i" _
+ S- G& R5 m: q" V+ o) q W
其他一些指标,比方百分之三的赋闲率、百分之四左右的通货膨胀率、当局负债占GDP的比重为33%等,皆体现出,香港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属于很康健的,尤其思量到她已成为一个发达水平的经济体,在云云风高浪急的十年中继承以2-4%的增长率前行,已经很荣幸。
/ M" D+ i' ~0 k
! r8 K0 q& q9 }: R& b- B( R, S * t) T6 S9 q3 _! ]
香港国民生产总值(GDP) 总值(线状)与增长率(柱状)积年厘革
% x) j" a/ h3 ~% w9 J% A& ^8 ]9 }& `, z/ E. d
那么,我们在香港和在大陆的人,为什么都感觉香港经济不可、看不到前程了呢?; l1 e! c$ p* v$ _
9 u" Q5 |1 `, h" j; t- r我以为有以下几个缘故原由。第一,我们通常会将香港与新加坡和中国本地(或此中的都会如深圳、上海、广州)做比力;比力的结果就是香港在爬行,新加坡和中国本地的紧张经济都会都在猛进。比本地都会经济增值慢,好表明,一句话,发展基数差别。与深圳比,深圳有一个非常棒的方面,就是把高科技、互联网经济搞上去了。这两点,香港根本不是对手,紧张在于,从一开始,两者就没有向同一个方向发展。就像一个是天下游泳新冠军,别的一个是帆船赛明星。香港没有巨大的互联网市场是究竟,香港当局没有及时投入去发展IT也是究竟。尚有一个比力,就是把新加坡放进来一起比——从本世纪开始的15年,新加坡把香港甩了一大截,人均GDP竟然高了近50%!为什么?直接与根本的差别,就在新加坡有很强的高科技财产和石油加工工业,而这两个行业的产物在已往十几年间都越卖越贵,新加坡币对美元也越升越有(直到近来才回落了一些,而港币是和美元挂钩的)。9 T7 R; U8 \ y7 ]+ b: ~
* M8 \# e4 e. S$ S" O( r5 y& r与此相反,香港经济越来越依赖旅游,游客还越做越低端(自由行徐徐从中国多数市开放到二三线都会,这里的本地游客斲丧付出紧张在购物,而不是旅馆美食和观光,见反面的讨论),香港话叫做“旺市不旺财”。/ q! }) n; H+ G- j
+ ~ V3 U5 {8 M: b7 b港口也是,越来越多的是低收费的中转集装箱(从2000年的占总吞吐量的30%增长到2015年的70%),陆路直运的高收费的买卖,以及在香港有开箱物流增值服务的转口贸易箱,都越来越少。一样平常老百姓未必注意到,天下最大的集装箱船埠策划商和记黄埔,着实早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前就把其香港葵青船埠的紧张股份卖给了迪拜港务团体。
9 R' {7 d$ F" K: t. Q5 c- a! p6 p$ e( \2 P o8 l
也就是说,香港虽以其非常高的服从处理处罚着增长的流量,但每个单元的流量(集装箱)带来的增值却越来越小:都会的紧张经济支柱进入了效益递减的通道。这此中心接或称作深条理的缘故原由,就是香港在必要转型发展高科技的年代,没有像“新加坡公司”那样,在当局引导下团体投入并向着新经济转型。不能否认,岂论回归前还是回归后,香港当局都没能下刻意改变“积极不干预”政策,由于该根本“市策”被以为是香港已往经济乐成古迹的基石之一,直至客岁梁振英提出将这个政策调解为“适度有为”。已往这么多年对峙该政策的结果,就是市场(着实就是紧张投资者或本地大资源家和财团)不以为香港会在高科技等嫡工业中有远景,由于香港是如许一个缺少研发传统的经济体,而这类工业的初期又必要当局鼎力大举扶植,于是资源便选择走向中短线回报最好的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以及将大量资金投放到中国本地以及迩来的东南亚、越南等地。
6 I) X7 T/ h2 R. ~5 m& r0 o5 b5 \8 d7 o' ^: l" a$ i
如许做的结果,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先说显性的。
$ G; o# k, L0 C9 k& }- S
) e# v$ B& `, _0 c' q香港已往这二三十年,没有再出现哪怕一个新的大企业,但却聚集了大量跨国公司的地域总部(特殊是金融和其他服务业的)。而原来的大企业,好比和记黄埔、新鸿基、东方外洋等,则紧张到中国本地或其他国家投资,中小企也成批涌到珠三角创建出口加工业,去挣当局出口退税的钱。& G9 A5 p9 `) t; P+ @
' z/ }. \8 C1 _! S- y9 d* A徐徐地,香港本地企业的宏观布局特性,导致越来越少的提升时机。同时,香港必要到本地工作的时机越来越多,但许多富三代们乃至90后们,总体上都不愿到香港以外的地方工作,而甘心留在香港做些有一搭没一搭的变乱。每年升职时机不多,但跳槽的人许多,据称也是人们对本日社会不满的因由之一。# j) R) O! i$ I6 T4 c* o$ O/ F8 r
+ H/ Q& t5 j: {4 R& D* ~
另一个更显性的厘革,固然是旅游业从满口日语到“驱赶蝗虫”。铜锣湾的闻名日本崇光百货公司(SOGO),在1990年代,要求每个服务员都要会用日语互换;到了2000年代,岂论崇光还是莎莎,不但售货员平凡话流利,顾客中也险些见不到几个说其他语言乃至粤语的人了。听旅游界的人士讲,不少就业前程不太好的一些新移民,捉住本地游客这一商机,大量进入导游业。这既是功德,也成了贫苦。幸亏办理了就业,特殊是低端就业题目,贫苦是,他们没有继承过很好的培训就上岗,还急着挣大钱,于是各种招数都使出来了。我们在报上经常见到的一些陵暴游客的变乱,恐怕只是冰山一角。旅游业从业员的培训和旅游业管理跟不上需求,不但害游客,更害了香港! J. \- b7 O6 Q+ _+ V* O' a* Z6 J
2 k: g6 d7 z. b' l7 Q" s
再谈谈什么是“积极不干预”政策下市场选择带来的隐性厘革。据香港贸易发展局的一个专项观察,香港企业在中国本地的离岸投资于2013年产生的增值量,已凌驾香港当年的GDP总值。也就是说,香港资源在香港之外再造了一个香港。我们不知到底这部分GDP产生的利润有多少回到了香港来斲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它们没有被盘算在香港的人均GDP中,也不在人均收入中。从香港经济指标体现上看不到的这一巨大财产,大概是香港贫富悬殊的隐性缘故原由之一。
" p1 W5 j+ ^! W3 {! X1 C6 a
' P8 P+ i& r' X+ }大概,这可以帮我们解开一个经常百思不得其解的谜:为什么香港经济貌似不好的环境下,高端餐厅和娱乐场合却每每每天爆满。那里通常是贩子和讲本地话的80后、90后年轻人,他们开Tesla和BMW,是本地经济腾飞制造的香港富二代。他们与在香港社会底层工作、没有受过什么辅导的一批蓝领与底层服务业白领,与住在新界北公屋的新移民,完全生存在两个天下。% o A: c( a1 `* K( `/ s2 }9 c
d1 k# W8 x9 x J0 c
香港这个号称天下“最自由的经济”(张五常、弗里德曼语,及一些机构的排名)中另一个隐性的东西,就是税收的转嫁。香港的个人所得税(薪俸税)和企业所得税(利得税)都很低,分别是不高于15%和16.5%。而货品收支口除了少少数的烟酒一类限制品外,都是免税的。资金来往也是自由的,因此对投资者有吸引力。
2 |( P$ q# A/ \! ]
% J6 A) ~: M' k低税率的当局靠什么养活本身、养活公务员,举行公共办法的投资建立与维护开支?一个财务紧张泉源,就是卖地、地租,以及对已经卖出的地皮利用权收取根据市场颠簸调治的物业租金——差饷。差饷是就房产物业征收的税项,是一种间接税。差饷是按照物业的应课差饷租值再乘以一个百分率征收,该租值是假设物业在指定的估价依据日期空置出租时,估计可取得的公道年租而盘算。现在的差饷征收率为5%。而差饷占现在当局收入的5%左右。, m% ^, I/ w% z
/ ~7 E/ Z8 h2 h) c4 L- C5 u卖地与其他与地皮干系的收入包罗地价收入、印花税(即物业生意业务税)、差饷,尚有当局在地皮方面的投资。从2015年的环境看(图二),仅地价收入和印花税两项,就占到当局团体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加上差饷,就到达30%以上。
# y ] X4 w: a( v+ B6 p# D
. @! {& q. f; a/ t/ X
) {- M& I9 n7 P( Q' K: Y% F香港特区当局的收入泉源。图表泉源:香港特区当局2014-15年度预算案http://www.budget.gov.hk/2014/chi/highlights.html
) |, l5 }9 P5 v7 Z8 ^0 R: `; o" S6 D( @. W/ ^ @# k
我为什么以为,作为当局收入的一个紧张泉源,卖地是一种隐性的税收转嫁呢?由于着实,经过“地产商->阛阓业主->超市策划商”这一通道,差饷、地租、物业和地价的资本,都暗中转嫁到我们在超市买到的每一件产物上。剪个头发或看场影戏的费用里,也都含有地皮和物业的税金。香港为什么几个超等大企业都是地产商?我以为,他们很早就看破了这个制度最脆弱的地方:这个收入泉源靠地皮的当局,必须继承很爱惜地把地皮吊起来一点一点卖,而且绝不盼望乃至某种水平上不容忍地价和物业代价向下走。这种依赖地皮策划都会的方式,从香港伸张中国本地许多都会,是利是弊见仁见智。" j7 y2 j" |9 Y8 w9 y
2 y# j% g- _+ T Y# g( U香港当局长期实行这种积极不干预政策的结果,从经济布局上说,导致了香港与深圳现在进入两个完全差别的轨道。我在近来的一个集会会议的发言中指出,深圳与香港差别(不是差距)越来越大,是指这两个都会的经济布局、在环球经济中的脚色越来越不一样。深圳乐成转型为一个以网络和电子科技为核心的制造业基地。相反,香港经济中仅有2.5%的制造业,紧张是金器金饰、手表等传统高增值的产物,而九成以上的国民产值来自服务业,此中所谓高端服务业的金融占16%,贸易、运输与物流、旅游、贸易与餐饮,多数都是中低端的。可以说,香港经济是以流通为本的服务型经济。科技产物的高附加值以及市场对像腾讯华为这类高科技公司的高估值,让我们一眼就看到深圳经济的发展性,以及在对比下香港经济的过气状。2 }; j. f+ p- V3 h" N7 Z: Y8 M
. T8 f% j! T# c6 ~3 G7 V
固然,香港经济走到现在这种状态,完全归罪于积极不干预政策,并不得当。我个人以为,尚有几个缘故原由也很关键,且经常不被人提及。
# t8 j+ x% u6 g$ n; X7 C; m. m! G" k/ F' m" K* k9 B
起首,是香港的重商传统。香港一百多年前开埠就是一个转口贸易流派。固然香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度靠加工工业(制衣、玩具、电子为主)+国际海运业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进入发达经济行列,但这些紧张行业靠的是智慧地将便宜及勤劳的人力与现成技能团结,并以机动应对市场的本领打入国际市场。谁人阶段也诞生了个别高科技企业,好比当今环球最大的半导体行业的集成和封装装备供应商ASM平静洋科技有限公司,但总体上,香港在技能范畴不停是跟随者和应用者。终极,在本地经济中发展为巨头的,除了银行、地产,就是与贸易和流通(包罗船埠航运等)干系的企业,如和记黄埔和东方外洋。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机会,更让香港的制造业险些全部北上珠三角,留在本地并得到长足发展和进步的,多是从金融到物流到贸易的各种生产者服务业,它们结果了本日香港的天下级金融中心、亚洲最大交通枢纽以及物流管理中心的职位。这着实是在更高的条理回归了当年这个一矢之地成为“香港”的使命——中国与外部实现贸易流通的商务流派。重商,才是香港骨子里的东西。* }. B% I" u. F
2 D" t+ _$ }( o3 h我1985年到香港读研究生的第一个月,就领会过港人那种做生意感是“融化在血液中、落着实办法上”的:我到一个街市贩子去买个装杂物的红蓝白条子那种塑料袋,一个看上去只有5-6岁的小男孩在那里看摊儿,他看我望着吊挂着的袋子在夷由,就开腔道:“老少(即广东话老板),赶海(‘固然是’)买大的啦,大个谁人嘚滴嘎(更实惠啊)!”) ^# ?7 [4 a& `: J
5 X3 E4 s: I( ~; E c7 c% R4 A0 j重商文化,靠在国际贸易中提供增值服务来赚差价,从资助买家选择实物产物,到厥后策划股票证券服务,本质是徐徐向高阶情势的贸易走。0 w8 a. [3 o8 s3 I" V% j
. }. a. t: k+ w& } I# j) i
让我试试总结一下这重商在一样平常生存中都意味着什么:(1)不太器重学历,够用实用就好。以是香港人读博士的很少,但企业里夺目高手许多;(2)精于生意业务,市场敏感度高,同时有很好的服从条约的风俗与原则;(3)非常风俗从客户角度思考题目,从客户得到增值服务的满足中获取回报。这几点,从无名卖菜阿婶的举动,到上市大公司的运动,都是一样的。' H3 A$ g5 s5 ^: r: j8 A5 {' @8 |6 d
$ p7 ~% s3 k% w+ V3 T2 K1 Q
这种重商的倾向,与瑞士这个800万生齿的欧洲小国非常差别。为什么要拿瑞士来比力?香港汇丰从前的一位总裁在香港回归时曾发起香港转型为亚洲的瑞士。迩来又有深圳的文章以为,香港与瑞士和新加坡比力,输就输在缺少制造业。而不能不提的是,瑞士人和德国人一样,有一种工匠文化,他们那种对产物字斟句酌、从产物制造中寻求长处和爱好的精神,徐徐形成一种本地或本民族的文化。我打仗到的瑞士人动手本领极强。即便是一个跨国连锁企业的CEO,对详细业务流程中的每个细节也都洞若观火,可以上手做树模,而且以此为荣,代代相传。但在香港,岂论制衣厂老板还是打工者,有几个以这种工匠本领为荣代代相传的?相反,如我前面提到的看摊小童,一代传一代的做生意者,随处都是,而且每每是从第一代卖东西的到第二代做金融证券的,陪同着香港在国际贸易中的脚色升级。
1 @6 ^* x- H, n$ w* j" e( y9 c0 o1 p! o7 d n
除了当局不干预政策与重商精神,第三个影响本日香港经济布局的,是人才与辅导。当局不干预市场,不特殊扶植任何行业,导致人才自然向着本地回报最高的行业会合。根据我在香港大学20多年的观察,1980年代到2000年代,香港最好的弟子大部分毕业后都会合到社会收入最高或最稳固的几个职业,它们是状师、医生(包罗牙医)、金融业从业员和当局公务员。直到本日,当我们上课和判卷子时,还是可以看到,即便是地理系开的公共课,法律系和金融系的弟子均匀结果也稳固地高出了其他人文或社会学科弟子的结果。
" F N3 ~2 [$ S, F% T0 V, J7 M) F0 Y- h% y
香港大学的牙科学系的学术排名高居天下榜首(根据2015年QS大学分学科排名榜),是全香港各个学科在世界排名中最高的。而人文和社会科学各个专业弟子中的精英,末了也每每被当局、银行或国际大公司吸走。
: u! K% y1 w$ M" z. o
- |& P1 ?" h0 `9 a' i香港的大学开始器重研究以及高科技干系的辅导,约莫是在香港回归前后。回归前,特殊是香港科技大学建校前,香港的大学辅导,就是为英国在这里实行统治的必要服务的。这里不必要搞研究,更不必要作育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哪怕是香港科技大学创建,也是1980年代后期思量到香港从出口加工业转型的贸易服务业为主的社会而设立。香港开始成批作育出本身的高新科技人才,根本上是回归以后的事。% j; Y- M. [' Y4 T1 J
- @ j) z5 V3 ?# ^
但是,即便作育了一些科技人才,由于重商的布局,他们也未必能在本地做出结果和大古迹。不说不知道,本日成为天下无人机第一制造商的深圳大疆創新科技的首创人兼行政总裁汪滔,曾于2003年从华东师大退学,到港科大读电子与盘算机工程系。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创建了大疆创新。汪曾经说过:“假如我没有去香港,便不会取得本日的结果。假如我留在本地大概去了美国,也不会创建大疆创新。”然而,固然实现他创新头脑底子的是香港,但实现他理想的企业却设立在了深圳。$ B, c* F; g) m! |' n
* \# j5 d7 s# b/ t" S# f& V这个案例,恰恰带出了我要提出的末了一点,就是香港地理位置和汗青特殊性对其财产布局的影响。人们常拿香港与新加坡比力,由于两个都是所谓“city-state”。但究竟上,新加坡早早摆脱英联邦、与马来亚闹翻而独立的时间,就奠基了它必须依赖其经济的独立,来确保其政治上的独立,同时依赖其经济上与国际强势国家的接洽来确保其政治上的安全。因此,新加坡李光耀那种当局主导式的企业型国家,在推进经济时,时时间刻想着本身经济与环球经济的关系以及本身经济在将来经济中的脚色。
" R6 z2 v8 {/ O+ ~/ u
1 C1 _" r$ e! Q# ? q相反,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靠着本身做出口加工业辛辛劳苦拼出了四小龙职位;但改革开放之后,特殊是创建深圳特区之后,忽然间,一个靠在便宜劳动力在珠三角建厂经香港转口的挣钱时机冒了出来。香港与新加坡差别,并不存在对身旁这个天下潜伏超等经济实体的戒心。中国本地对香港,既是市场和服务对象,又是转口贸易的货源地。而且作为中国的一个都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对大陆的依赖,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政治精确”的,只管从香港“本土”来看,它在其时失去了发展高科技的压力和动力。香港特区当局的科技促进局到本年才创建,比新加坡晚了整整十五年,就是究竟。 X% I9 E w; a. Q% B
! ?/ Y0 B/ j9 C7 n: {附带说一说别的一个有得有失、影响了本日香港政治经济情势的决定,即2003年香港经济遭到“非典”打击之后推出的的自由行。
# t" a8 g! a. P+ ^6 ]; a" x7 p4 ~$ K5 N! \+ U1 ]
2002年的时间,中国大陆到香港的游客占香港总游客量的41% (见图三)! C$ P# C, N7 D# m5 t/ m
& I. z5 |% l/ U/ H3 P6 B

/ [$ l$ i2 t5 i' v o i5 [( {' J8 w) s香港“非典”前(2002年)的游客泉源分布。资料泉源:香港特区当局旅游局。
8 B E& R% B5 |5 r# s! t! _! N8 [6 x/ E& S3 V/ B
所谓自由行,是一个答应中国大陆住民以个人的方式前去港澳地域旅游的筹划,自2003年7月28日起推行。一样平常环境下,只要在筹划范围内的都会,就可以透过简单的特殊签证手续前去香港及澳门,期间最多可逗留一周。现时,49个中国大陆都会的住民可以以个人身份到访香港旅游。以2014年香港的过夜游客统计数据看,均匀每一个本地游客在港的斲丧额到达7000多港元,高于大多数其他地域的游客。他们在年岁构成、职业构成方面,都与其他地域来的游客很相似,但在斲丧内容上差别极大。本地游客将不到三成的钱花在吃住上,七成以上的钱花在了买东西上,而国外游客通常将四成以上的钱用在住旅馆方面,而在购物方面则是二至四成不等 (见图四)。
* }, N$ u# K& d$ c( D% [ g4 \+ _+ p0 U0 Z5 d

3 a8 a ]5 U( I/ g2014年香港过夜游客斲丧分类统计。资料泉源:香港旅游统计简报。' b( ~- {- n# {) I) h
( H0 ~6 w" }4 z# r6 B
本日,本地游客总量已到达每个月300万左右人次,占到每月410万游客总量的七成多。本地游客买卖敏捷膨胀,以及相应与众差别的斲丧方式,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经济发展正在失速的香港打了一支强心针,即便真正带来的GDP不肯定很高,至少办理了许多技能不敷人士的就业。但另一方面,从闻名的奶粉限购政策到网上网下狂骂“蝗虫”的环境,随处反映出短期内不少本地人难以继承云云大量本地游客访港在切身感受上带来的种种打击。: a7 i# Z( E4 N1 f _
; y: m8 z% s1 ~; b& E: [; F有本地经济学者责怪香港限定每人只准带两罐奶粉,是对香港这个号称天下最自由市场的莫大讽刺。我倒是以为,更讽刺的尚有两件事。一个是为什么要到香港来买原来国内就有得卖的外国奶粉?岂非不是由于谁人市场有题目?另一个是假如真有纯粹的自由市场存在,为什么还限定自由行的人数?这分析,自由行政策本身,就是香港并非一个完全的自由市场的铁证。而今每天嚷着要加强对自由行控制的某些港人,同时也是在差别的场合每天说着彻底市场经济最完善的那些人,这不是一个更大的讽刺吗!固然,这讽刺对香港并不紧张,更紧张的和意想不到的是,自由行竟然激化了香港内部的辩说,恶化了陆港两地关系。2 D9 _! Z- T& N5 P& c9 H5 J- ]
3 Z. U( c0 D5 C0 N# S- j2 V* h
岂论制造业全部转移到了珠三角乃至越南柬埔寨,还是每个月三百万的本地游客,都反复在证明着一个简单的究竟:香港从来都是一个外向依赖型的都会经济。香港不外是一个730万生齿、1100平方公里地皮的都会。让如许一个都会活好,让香港市民活好,并不必要思量重新构造什么“公道财产布局”(第二财产不能少于百分之……),但必要维护一个长期、多元的对外网络联接。近20年,这个联接越来越侧重于从与本地来往中获益,这似乎是一定的,但也正正由于云云,香港似乎正在不知不觉地忘记发展本身的国际本领。
0 X1 Q6 q7 T( k& @' y _
" T9 _$ Q$ Y0 E* F" m1 b* e$ U g6 ~到此为止,本篇已经很长了。讨论内容都会合在经济上,总体上就是从政策环境、汗青演变、重商文化、人才辅导、地理区位这几个方面,表明香港为什么形成了本日这种服务型的、脚步放慢了的经济体系。我将在下一篇里和各人聊聊我对香港社会生存方面的种种感受。第三篇则筹划从一个不懂政治的香港市民角度吐吐槽:香港的政治怎么了?末了,第四篇讨论香港的将来。接待各品行评指正并继承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