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情回顾:安徽省银监局转达40亿元同业投资诈骗大案& I- g" D$ r" F
(一)案情简介2016年4月,安徽省银监局转达了一起异地同业投资诈骗的风险事故,涉及此中的资金一笔高达40亿,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 x" z8 I) d9 ^9 P4 v! j
转达称,有犯罪猜疑人丁某等假冒A银行某分行(以下简称A银行)工作职员,以保举A银行高收益理财产物名义与B银行某分行(以下简称B银行)取得接洽,双方商定通过C资产管理公司(为B银行旗下同业业务专营子公司,以下简称C公司)购买A银行理财产物5亿元,并签署了同业投资协议,丁某等利用事先骗取的C公司开户资料及伪造的C公司印章,在A银行开立了同业活期账户,得到了账户的现实控制权,进而将B银行5亿元资金骗至该账户。
( L5 {. N, _& y' x! b9 x+ U后期,B银行在查对同业投资回单时,发现回单上的银行账号与C公司现实开立的账号不符,遂向公安构造报案,对C公司账户予以告急止付。
) l; ]! C& D# I6 k* }) h- S
3 v6 T( X; F$ i0 X2 l. j7 Z
' J+ n- A4 V$ {3 x0 _% p6 ?(二)作案本领
# x+ _# O. `/ a+ w3 C1、犯罪猜疑人丁某等通过大客户身份熟悉银行同业业务流程
e+ @1 i5 { Q7 L% ~, U- v6 Z; j/ W9 d( R( l
丁某等通过先期存入2000万资金方式取得A银行大客户身份,以便与银行接洽业务。随后,以其控制的某咨询公司名义购买了A银行10万元法人理财产物。在购买过程中,相识、得到干系的理财产物阐明书、协议书、税务登记证、业务执照、构造机构代码证、客户权益须知等文书,并以上述文书为根本伪造,变造了A银行的干系文件和印章,用于后期实行诈骗。 1 S+ C) n" C' o/ ^
$ a8 }, H! j O% e" ]
2、丁某等伪造通道机构根本资料和印章用于冒名开户- C$ e8 C" W2 F/ X* m
7 r# B2 K4 ~0 n( P) J7 T! N% {丁某等要求通道机构C公司提供加盖公章的开户资料等文书,并接纳预留A银行真实收件地点,变动接洽手机号码的方法、擅自将C公司开户资料截留,后私刻C公司印章用于冒名开户及后期转账利用。
. g. u+ o T$ X1 D8 m. H e3 q) M2 n4 o5 K" z* U- j
3、丁某等利用异地银行间开展同业业务初期不晤面的毛病实行犯罪
B2 X. x& ^# _: d- S
! a% r4 q' J- U) C: \8 L丁某等以伪造的A文件为根本,假冒A银行员工通过微信、电话等自动与B银行接洽,通过伪造资料、诱以较高的产物收益率等方式,骗取了银行工作职员信托。
+ s! i0 R" M$ S% z/ z
# k7 W7 ^- l1 \& B4 I/ _9 P4、犯罪团伙构造细密、分工明白,极具诱骗性
2 j3 M! H, Y+ n* `; C7 r
4 k _* N6 e1 z5 q- ]4 q9 h$ ^2 L为进一步迷惑B银行赴A银行现场稽核职员,丁某等不光假冒A银行员工,还在内部举行分工并对作案过程举行了经心的筹划,全面把握住B银行现场稽核职员的行程、过夜,并利用其在A银行大客户身份,在A银行集会室与B银行现场稽核职员商谈业务互助事件,多次在A银行网点门前合影,取得了B银行稽核职员的完全信托。
7 G: ]0 m; S9 q. ?# m
: s3 Q5 A1 A; a二、案例分析:交易业务过程中受骗行B行存在两大标题, u7 v e$ z5 _$ [* J6 k
(一)同业开户稽核把关不严2 W2 H# B3 J0 W, t+ i( F6 [7 |# H) n
固然同业开户与平凡企业开户稽核要求区别不大,按规定均须持证照原件或由包办职员上门核实证照原件,但实务利用中,部分银行下层网点基于同业信托把关不严。本案中,账户开销户等业务管理中均未能严格实行“本人办、交本人、不转手”原则,为严格实行柜台业务必须在柜台管理和由开户企业管理,开户环节内控失范,潜藏肯定的法律风险。 . T4 C( N% g2 l1 D* F1 U+ L, {- H6 M
1 x2 k( h6 m s" G1 n/ _$ F$ P
' W1 `. L' u7 y- G' N(二)未对外部职员真是身份举行严格稽核/ e% V$ U" W/ [9 g4 j8 }; S2 ~
4 T' R5 H+ a: f, E- F% E$ w: \ y4 _由于同业业务风险相对较低且报价较高,加之对方声称为银行员工,B银行在高收益面前放松鉴戒,未接纳公道本领符合犯罪猜疑人的真实身份。本案与之前频现的储户存款“失落”、存款“受骗”案件有相似之处,均为犯罪猜疑人假冒银行工作职员并通过较高的利钱来汲取存款乐成作案的。
, f% g R2 R" t; D) c1 @
! ^+ N9 B1 |9 y6 H
}+ h( A& X7 ]三、案例点评:迩来同业业务“黑天鹅”频发 重要源于利用风险3 L1 e( q+ e7 e I- W
从以上事故的正常交易业务过程来看,涉及的“机构”有三方:A银行、B银行以及B银行旗下的C资产管理公司,很显着C资产管理公司为第三方通道,B银行用于购买A银行理财产物的资金泉源极有大概也是银行的理财资金。假如是B银行的自营资金直接购买A银行的同业理财产物,便省去了通道C资产管理公司。
$ I: k& x4 i1 `# [; s1 O8 w5 c3 q S9 t& p2 g( b- z
+ X' ^2 h6 I% O由于完成这一交易业务目标的复杂性,中心环节过多,利用风险较大,试想,假如B银行的工作职员在查对同业投资回单忽略了账号不符这一点,抑或是此工作职员本身也加入了这一事故,效果不堪假想。从这一角度看,诈骗者正是利用了交易业务流程中原来就存在的单薄环节,假如他们的“功课”可以做得更足一些,极有大概在此次利用中得手。
3 K. }0 `2 Q5 y- W+ u: I
$ j) V/ N0 f: N& p$ G# w9 v 8 W' h5 C& T/ U9 e( o+ ]
迩来,与银行同业业务干系的风险事故频出,而且涉及金额巨大。比如,本年1月份,农行39亿单子事故还余温尚存;仅隔两月,又曝出此次异地同业诈骗事故;中信银行、天津银行也先后巨额暴袒露单子风险事故。这些事故最大的共同点就在于利用风险,业务流程及对干系工作职员的把控中不确定性因素太强。 7 A o- r6 _% m9 I% W
1 T8 @& g1 g1 V: n
/ W* }/ O! X0 S A银行同业业务涉及到的机构都是金融体系内的机构,有着差别于传统存贷业务的风险特性,风险的传导性强,各交易业务对手的风险偏好干系度和同等度高,极易造成体系性风险。假如是由于业务流程中的利用风险而造成大量的风险事故,非常容易引发其他的干系标题。2016年,银行同业理财急速扩张,怎样把握内控,镌汰对具体利用职员的依靠,公道有用发展同业业务,对各银行提出新要求。
/ l- V7 X2 G1 R! _2 s6 z
4 T( y; B& p. F2 B g6 c# z四、同业利用风险成因分析0 D- p7 R( L: A$ D! C( o
同业业务交易业务频率较低,但单笔交易业务金额较大,容易出现利用风险,加之比年来一系列的同业业务创新都借助于通道,导致交易业务布局复杂,环节增多,链条拉长。伴随着抽屉协议的滥用,利用不规范的管帐处置处罚本领,举行资产的腾挪,其他风险均有大概向利用风险发生转化,对贸易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寻衅,也对宏观调控、金融稳固和金融羁系带来了打击。
6 Z) t; _9 W0 H& G
; s( L3 |+ z/ o" ?(一)业务创新导致利用风险
- g/ N) V, }1 c& B/ f- B7 a/ z" Z# K2 c
提及近期同业业务利用风险频仍,人们不禁要问金融机构不是整个社会最注意名誉和荣誉风险的吗?为什么同业业务放肆创新之前的传统同业业务环境下很少听到利用风险,大概罪行的根源都来自于同业业务模式的创新与复杂化。同业之间处在差别的羁系环境下,本身就是羁系套利的沃土,通道一加,什么业务都能做了,因而什么故事都大概发生。交易业务布局复杂了,环节增多,链条拉长就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加上通道公司的业务规范性、风险管控、职员素质的方面的天赋不敷,更加容易出现资金被违规调用、单子被偷换等利用风险。
5 G( e" s1 L1 I0 a7 b% H
. i5 l4 e; }* d# b4 X1 v3 W& h 7 ~3 g% k1 P! O4 b3 c* F
(二)合规风险向利用风险转化' l2 T; s% a1 ~' N
! W# M1 J8 R+ C- ^: o( Y127号文出台前,同业业务创新大多签署了“抽屉协议”,而委托方和受托方对于“抽屉协议”的差别应用,导致了双方差别化的管帐处置处罚。委托方的记账方式因粉饰了真实的风险而存在瑕疵,这些“抽屉协议”和“记账瑕疵”大概使相应的同业业务面对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抽屉协议”如今仍生动与贸易银行非保本理财同业投资范畴。 ! q4 d4 t3 Z6 D# t
/ B: ?* N3 j( G0 v/ Y
* {$ `0 s. `4 M# c/ i9 |别的,在业务利用过程中,通道方为了克制占用自身资金头寸,交易业务当天现实出资方先行买入通道方的资产受益权,通道方得到资金后再购买资产受益权,相称于现实出资方购买了一个尚不存在的资产受益权,只是由于在同一天利用,账面上不容易看出标题,若业务布局中某一环节出现标题,将使促使法律风险向利用风险转化。 ( l& `+ D; `7 C
7 d. l2 q- h8 n, q( e
! c0 q( ^0 a; E. Q0 }" s# c! A" |, a(三)名誉风险向利用风险转化
+ i5 ^( w, Z8 ^' r( p) y' J
- h% t2 G8 u0 p4 w同业业务对应的融资方(标的资产)多为平台公司、房地产及“两高一剩”等行业,贸易银行“自营投非标”便是将这些融资业务包装成为同业业务,根本资产的名誉风险只是被粉饰而并未低沉。同时,由于同业资产的风险权重为20%-25%,且无需资产拨备、不受信贷规模管理,同样的资源金能支持4-5倍于平凡贷款的同业业务,进一步放大了贸易银行的策划杠杆,也相应放大了银行体系所面对的名誉风险。
% q; D( H( f7 N3 H$ u( {3 ]- l( p% m* {
0 l8 w: r0 U$ N( [! Z* [1 |
别的,名誉挂钩总收益互换产物引入了“互换”这种远期合约,使同业业务演变为衍生金融产物。固然贸易银行将资管产物与定期存单的收益举行了互换,但在刚性兑付的配景下,其名誉风险并不能真正转移给投资者,银行体系仍然要负担终极的名誉风险。
+ ]4 ^; G) B* R
8 G. j) z" Z `5 Z ; k% n% j# x4 B
(四)活动性风险向利用风险转化9 D6 D/ Y( B7 W' B3 Z
/ x, V$ _) d) ^7 }8 t. ~4 m
同业业务原来是贸易银行活动性风险管理的工具,但比年来许多同业业务转化为信贷资产的通道,成为银行钻营红利性的新渠道,冲破了银行活动性与红利性的均衡,加大了贸易银行活动性风险。一样平常来说,同业资金的限期不高出一年,但其对应的项目大多为政府平台、房地财产,都是一些中恒久资产,同业资产负债限期错配的标题非常突出。随着业务交织和产物复合水平的进步,银行体系对金融同业和中心银行活动性支持的依靠水平加大,局部活动性告急大概通过同业链条传导,演变成为体系性危急。
0 n, `/ E2 h2 q- _0 S' n- {3 c8 }1 S+ ?
# n9 Z" m, ? I8 n0 S' {2013年6月打响“钱荒”第一枪的两家贸易银行当天备付金预案均远高于未还款金额,当天风险事故的实质是交易业务复核职员的刻意瞒报、漏报资金头寸,是范例的利用风险及道德风险。
, {' a. {; s! \# P) f, H. \7 X. }" p
- R) j( n3 \# i' o% N 8 w' f& s+ E# j( l ~3 a C* _( W* z
五、同业利用风险防控发起9 j; Z7 F" z% q8 k$ m5 Z
由于在同业业务的利用过程中,为了规避羁系和寻求套利,贸易银行通常须要加入各方加入者,颠末各种包装和私底下的协议来运作,在拉长业务链的过程当中,为项目标尽调和审批都加大了难度,贸易银行在业务创新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利用风险管理设了个困难。除此之外,由于业务利用的过程当中,扳连到差别互助银行、信托公司、券商、基金公司等,每个机构在运作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利用风险大概其他各类风险,仅仅依靠私底下的抽屉协议、两方协议、三方协议等无法形成风险分担的情势,这就导致终极的风险都聚集到贸易银行这一方,而贸易银行的风险一旦袒露,协议的法律效力不存在,就会出现责任推脱的征象;别的,许多同业业务已经“创新”至部分大概完全不表如今各方的资产负债表当中,这些违规利用环境都在增长同业业务的利用风险水平。
- I, X8 O4 C4 }# b8 ~9 a0 d' n2 \8 l% z+ j) I
(一)将同业业务利用风险纳入全面管理体系4 N5 t: G) }; C2 F2 S6 \3 _
+ X) c6 s* b. @% |/ h! H- e5 x
1、风险偏好创建阶段
& J9 Q* y5 X" W/ }' o创建与同业业务指标、市场环境相顺应的利用风险偏好、丧失遭受上限,并根据市场环境不停举行调解。 9 q3 l& g B# @( E$ l' t
) x5 C* p! x8 q( ], x; M
! s7 |7 a9 x1 \# F0 ^2、风险辨认和监测阶段
" ^% g f$ I4 {) }9 y' U+ D& C$ W+ X创建标准化的利用风险管理流程并明白各单位职责;设立如体系录入数据错误次数、出账质料不齐备次数、关键岗位员工活动率等关键指标及阈值,明白庞大同业利用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置处罚流程;以季度为频率对利用风险举行回顾、评估并报告管理层;渐渐完满利用风险案例数据库,加快利用风险数据及案例的累积。
# u6 G6 A z( U( C: M9 _# L4 o# b6 ?6 _: w4 O3 S( M" k
5 L- N' ]% S+ Q1 U# m- [6 A! ^3、风险评估及调停阶段
4 G8 P: N3 L2 E) |7 W对利用风险举行量化计提的方法渐渐由根本指标法向标准法乃至高级计量法过渡;对于存在利用风险隐患的业务或体系应设立告急中断授权或体系告急中断阈值;以月度为单位对现有资财产务举行评估、对于大概发生的不良提前报告管理层并订定干系步伐;对于已经发生的利用性风险事故,暂时构成清收小组,涵盖业务部分、风险部分及资产保全部分等干系职员尽快接纳调停步伐。
9 L! A7 P) O+ Y, g2 z$ }+ a
0 d( C4 h9 u( d; i(二)增强事前防范和事后缓释* r2 V" A4 R1 k4 m* @' [& `1 V
0 ~5 t6 e/ P$ {1、创建风险预警机制
! Y( h) d& l5 I! J3 X5 i2 R不能单方面寻求高利润,对于超出公道水平大概严厉偏离市场水平的应创建预警机制,设置阈值并触发相应步伐,如利率倒挂、收取大额手续费等。 2 `2 x) ]6 S7 F- c
O/ | l! ^6 W$ ] z- \
$ d* u4 h3 K# z" p" {0 N
2、交易业务对手筛选
- L& W" Y" S) ^4 o; L6 Y y. w业务部分可创建交易业务对手黑名单并增强与同业之间信息交换,对于违约大概利用风险较大大概违约率较高的交易业务对手举行共同反抗。
. N. l$ V, n9 q9 \. G, }% {" p4 b. i+ h9 Q5 M
3、严格通道准入管理创建严格的通道管理制度,订定与业务风险相对应的评估体系,切实引入具备风险管理本领的通道帮助贸易银行低沉利用风险。 * e; c9 w- ?2 L+ L
8 B3 R/ y& S; I2 K$ l4、增强尽职观察及贷后管理
4 Z6 n9 h" T0 n) R探索创建总分行共同加入的尽调机制,总行不能高高在上仅仅提要求,在完满尽调制度、增强监督的根本上,通过定期信息交换机制改变分行忽视尽调以及贷后的局面。
2 H! F6 j3 ]7 r2 i" ^7 E1 A! s% U$ X2 n
5、接纳多种步伐缓释风险& a5 s! h" t" q2 c7 x+ u: t" c. q/ H
如通过稽核导向促使分行剔除不须要的通道嫁接以及低沉继承“抽屉协议”的动机、总行通过引入保险、衍生品等方式对冲部分利用风险,比如在开展同业业务时购买履约包管保险大概引入互换交易业务布局等。 - t" d9 h1 |( l8 R) g. V! L) I
5 d1 D8 @' J9 I* `% G9 {
(三)增强一样平常业务监测
+ q. t; g3 ?2 C* k" Q* m4 j1 F/ v
1对告急体系举行定期测评6 e1 B; ?8 r. A2 f3 I
5 T6 `- ? d! E6 \! f3 r
告急同业业务体系应设置肯定的指标体系,如每月体系克制次数、故障频率、克制连续时间、规复所须要的时间、交易业务失败的比例等举行统计,设置肯定关键指标及阈值,一旦高出肯定阈值时应举行更高级的体系授权;对于高频次的交易业务,要在体系上定期举行测试和维护。
% Z( e6 P1 o/ ~: s* s6 d
9 ^+ I9 }% t+ J( @3 K 0 T& Q: j( c. [6 j
2应创建产物及干系业务的全流程管理制度& U3 r( Z& a8 ]: F5 s0 H5 @
# S9 I9 C( N/ h) {, e明白各项利用订定规范、同一的利用标准。比方订定全行同一的出账、入账等业务要求及流程;利用大额付出报文、swift报文等通用报文或电子平台等标准化、电子化的交易业务方式开展资金交易业务。 ; |: H, s. t' y: z
: c! ~) ~" F9 p, I8 y, w' ?(四)创建利用风险干系稽核机制及问责制度
3 e6 D9 s2 ]4 A3 T1 a
' F% l2 j9 [+ P) _ t! D: z- E一是通过引入利用风险指标对分行利用风险举行监控及评价并对风险意识较差的分行接纳业务禁入、稽核扣减等步伐。
! r8 \4 `3 q0 x0 ~! |二是设置全面利用风险稽核指标,对于利用风险案例累积、数据监测等按照总行要求落实较好的分行举行稽核加分,对于发生庞大利用风险案例的分行予以扣分并追究干系责任。
. O7 z& ^! E7 O0 W( u/ ]三是创建绿色建言通道,鼓励下层员工对于匿伏的利用风险案例或正在举行的利用风险案例举行举报并予以夸奖。. u! f8 G& f) R9 d3 A- R) I* e
四是以风险事故金额机动追责,按照风险丧失金额确定从利用职员往上追责的层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