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传授上书号令救股市,这是对资源市场的痛定思痛之语,时至本日,我们还必须回到原点,思索中国资源市场的定位,思索中国资源市场中的种种反常征象。
& K, _7 L/ |" {% q% ^5 f% U 上书重要提及了内需、财产效应与资源市场的定位标题,核心直指巨细非。无论怎样,我们应该为学者公开自己观点的勇气鼓掌,这在我国很多学者自保为上时,尤其惆怅。& I, X4 @/ W$ G7 F
* H9 J6 ~* ?, X; E) B: O/ M
通观上书,重要夸大了资源市场在中国经济中的紧张职位,在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中的核心职位,在提振内需中的关键作用,一句话,是为中国资源市场的公道性、合法性与紧张性继续背书。这着实让人希奇,中国股市发展近二十年,岂非还必要为合法性正名吗?) g* Z, p* ~8 E2 e5 {* }) ^: ^
4 U2 P1 A2 L6 ]$ ~
必要。这从资源市场频频被作为坏孩子严加管束,动辄要挤股市泡沫低落通胀就可以知道,资源市场的合法生存职位仅停顿于纸面,而没有落实于举措。无论是《公司法》照旧《证券法》,都没有根除股市是谋利市场、是泡沫制造机这两根哽喉之刺。6 ~5 t+ L5 L/ j N" q# l: U
# O, F; }* z; Z5 A" R! U0 j7 L
上书的第二部分讲的是救市之法,用大篇幅陈诉了怎样办理巨细非,这就暗示了巨细非是现在股市不振的根本缘故因由,就象国有股减持是上轮熊市的根本缘故因由一样。
2 l. i& V) y$ C1 d6 L7 N7 b6 P) v6 L. v N& ^
为了照顾有关部分的感情,文章特意指出,“这绝不是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否定,而且是对股权分置改革的美满”。笔者曾经提出二次股改,以为中国资源市场在后股改期间必要刮骨疗毒,通过新股发行机制彻底根除不正常的巨量巨细限,通过资源利得税办理巨细非。但是巨细非们以及巨细非的支持者们很不满意,以为是对市场化的嘲弄。9 l3 }! _9 [$ o% j+ {, H1 C
- _ C% i& t% K; N 文章中提出“大非自锁”与“小非分割”的办法,所谓大非自锁是将上市公司的大非抛售与业绩挂钩,所谓小非分割是把持有同一公司非流通股500万股及以上者界定为“大的小非”,500万股以下界定为“小的小非”,披露“大的小非”,是指对要卖出的 “大的小非”必须预先披露——在未来一个月内, “大的小非”卖出的股份凌驾200万股以上者,均须提前5个生意业务日预先披露。让股民有知情权,保持市场稳固。而放飞“小的小非”则指完全放开。5 i3 O* o3 l. j7 H4 H+ n# ~% j
8 b. ~1 e" S9 F2 X. v& v 大非自锁改变了上市公司的游戏规则,有企业乐意自锁吗?优质的企业乐意,由于他们盼望把自己和滥竽凑数的劣质企业区分开来。: |6 c! L. p9 V
8 @7 z5 W# C) I9 b d 大非自锁现实上是通过“剖玉”的办法把上市公司的业绩明白于天下,区分出优质上市公司与劣质上市公司。如果把资源市场比作一个玉器市场,如果上市公司是好玉,那么,持玉的主人乐意把玉剖开,让购买者细细品鉴,如许才华卖出好价格。而不诚信的市场,多数厂商乐意让顾客打賭,以肯定的代价剖开石头,看内里是不是玉石,这个市场的成交代价肯定很低,而生意业务资源肯定很高,这个市场的石头肯定很多。同时如许市场肯定会赶走诚信的生意业务者,由于拥有好玉的人会以为不值。
; \& b3 r" D' p( Q: ^2 t6 e+ A E; g9 @' h. N. u) [1 k0 e0 B
通过“大非自锁”的办法,提供了一个标准,将乐意“自锁”的上市公司与不愿意自锁的上市公司区分开来,投资者由此得到明白的底线,他们如果乐意购买不自锁的股票、乐意与垃圾公司为伍,这是他们的自由,而另一部分审慎的投资者可以购买自锁的股票。鉴于中国资源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性,鉴于资源市场缺乏名誉硬束缚,将股权向债权靠拢,是掩护投资者的上佳选择。证监会的现金分红与再融资挂钩跨出了一小步,他们应该再跨出一大步。
$ o+ \9 A+ [' k9 x. R$ Y/ O$ m% i+ K0 G
大非自锁很紧张,据笔者所知,有很多现金流紧崩的上市公司急于融资,而确凿的究竟是,铁道部昭示,还会向资源市场运送一些上市公司,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也有此操持,国开行与农行更是箭在弦上。6 B( i9 t$ g' c) A% e
2 u N7 h6 R) r9 d4 x! a& \
就象是讽刺,十传授上书险些同时,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老师在深圳继承记者采访时表现,大非政策不会变,两条消息同一天出台,看上去像是打擂台。8 D& d# m) W$ {5 m" W
* |/ l; R5 o7 q# Q; p S" t! a; b
这也可以为如下希奇征象找到答案,为什么要采取公开上书这种非常情势?推测是沟通渠道不畅。笔者跟一些学者互换,相识他们对于资源市场节节败退痛心疾首,在年初的时间就对实体经济表现担心,现在这些预言不幸逐一应验。
5 ?, C R2 y* V: A1 ] Y/ _3 E! q& i3 s- Q; `
救市论就是这么尴尬,在年初克制泡沫的声音中,显得庸人自扰;而在股指回落2000点之内,救实体经济尚且不暇之时,又显得不适时宜。两难处境就是中国资源市场尴尬境遇的范例反应。这那里只是救市论者的尴尬呢?( e9 E0 l" m* e; w9 E1 K8 T- G- u
7 j( [: l4 {$ O1 ?1 B; p$ N注:上书就这么出来了,也挺快的。估计不到998式的困局,难见真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