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急第二波之说不停在坊间流传,由于中行副行长朱民的承认,此说克日得到不少呼应。
' U n! Z( a/ A M' }' `0 J! V* L) j" E: h! ~% M, Q! K. w1 E# b
朱民撰文表现,各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并未真正缓解次贷题目引发的本轮环球金融危急,预计中期内国际金融市场还将一连动荡,由实体经济阑珊带来的工业贷款、个人名誉贷款违约率上升,大概引发第二波的金融危急。3 ~% U8 x) F+ S1 w9 h
/ m- o: n3 x" m& N: r5 B, a 此说有两个错误。金融危急在一连,其焦点地域已经转到实体经济,而非金融机构。固然金融机构面对信贷违约率上升等风险,但有两大因素可以对冲这一风险:起首,工业贷款与个人名誉贷款没有举行疯狂的资产证券化,泡沫与房贷相比,是大巫见小巫;其次,奥巴马可以将剩余的救济资金,直接转向企业与消耗者,以印钞隐性宽免债权的方式,直接修补企业与消耗者的资产负债表。预计美国政府将购买MBS(抵押支持证券),成为最大的做市商。
3 i0 s! W8 _/ O' R4 h$ p9 y5 X% {/ i% o7 G
美国大印钞票,意味着其他国家只能与美国同进退,由于中国在金融危急时与美国的汇率接洽更加密切,中国也进入印钞行列,自己关起门来举行紧缩毫偶然义。所谓预算平衡这些事,已经被各国的财务部和央行扔进了汗青的增产增值堆,只有欧盟轻微克制一些,但鉴于欧洲已经丧失了经济火车头的作用,他们的克制无关天下宏观经济大局。3 x9 R: }: g& u" a" x
* {* E' n" c w r 还会有金融机构停业,还会有大批的分拆与吞并征象,但金融危急最凶险的阶段已经已往。6 t" A( w& Y7 ]8 G0 ]
6 G. F1 R4 B3 e6 u+ y1 _8 y
这并未便是金融危急好转,而意味着金融危急向实体经济伸张。需求不敷与产能过剩的抵牾会更加突出。直升机撒钱可以修补负债表,拉动不了需求,办理不了实体经济危急。在渡过金融危急的凶险期之后,我们将面对更加疲软的实体经济。( \! N6 H) a1 f: ]; J1 |8 J$ \
5 s* \5 l# q4 r4 A# H7 T
1月5日,中金公司发布最新研究陈诉称,最新数据如消耗及收入、消耗者信心、住房贩卖和耐用品订单等均表现美国经济阑珊正在加剧,而与疲软私家消耗相对的个人储备率则显着上升,对企业以及团体经济而言可谓落井下石。与此同时,数家国际能源勘探与生产公司,已经公布了压缩资源开支的筹划,标普预计2009年将有更多公司公布雷同筹划。
. c) M% J5 _7 R1 p3 w2 v/ ^6 Z
, S7 t% b: J8 l 上述征象表现,美国消耗者已经改变消耗风俗,开始增长储备;企业投资降落是压缩产能的第一步,现在从造船、钢铁各行业而言,产能处于绝对的过剩状态。对于美国来说,增长储备淘汰负债将是一个漫长的经济调解过程,也是文化变迁过程,这一过程将对环球经济格局产生庞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美国发展模式的变革,意味着不管用什么样的本领,中国启动内需增长消耗的变革非走不可。
, [! j5 `) n. R7 Z" `, y- e0 x9 F# h1 T' K
一些患有政策信任症的人以为,4万亿元的积极财务政策与宽松的投资可以支持中国经济,可以维持中国资源市场的稳固。笔者早说过,假云云论建立,天下上就不存在经济周期了。积极的财务政策可以淘汰经济紧缩周期的痛楚,但并不代表实体经济就此回暖;宽松的钱币政策如果淘汰某些企业修补资产负债表的痛楚,可以让资源市场迎来短期投资时机,并不意味着趋势就此逆转。
$ A$ \; G9 N" m% K/ Z' h5 }3 }* z+ k& b2 ]7 w
本日与一些从事金融投资的朋侪在一起,一些朋侪提到了钢铁、铝业、航运业、造船业的州产能过剩征象。我们必须从大局出发相识局面,而不能仅从铁矿石安稳等数据得出单方面的乐观分析。) [$ z* I. l/ D. U. P! {1 j
- \$ q5 X& A) k" E 怎样办理产能过剩需求不敷?一是政府消耗,但政府消耗总有止境,客岁12月份的信贷大扩张不大概长期;第二是压缩产能。试想,在铝业产能压缩三分之一时,铝价能维持多久?钢铁业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深入救市,很多企业提出压缩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实在就是让民企关门,关键是国企产能绝对过剩,压缩民企毫无用处;第三是政府储备,铜、铝业、钢铁、橡胶等企业均发出政府储备的呼声,全部的企业都想跟政府这个唯一的买家生意业务。题目又来了,当我们储备橡胶、铜的时间,发现是在替国际企业买单。环球经济是平的,岂非中国政府能以一己之力拯救环球过剩产能吗?显然不现实。国际巨头抛空中国金融公司、西部矿业等企业,表现从恒久来看,他们对产能规复并不乐观。
, {. [% n, H, O0 _ q+ c% E6 q7 k( n- E! L
金融危急正在转为漫长的经济危急,我们只有把困难想得充实一些,才不会对本年的走势过于灰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