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事变听上去很公道,但找不到数据和毕竟支持】: [* ?/ ^. y) H  Q. y) e 8 s  m0 n$ _/ z! ?8 ~& d4 l" f
 ( r5 f7 q7 U6 {9 J3 E9 r6 a
 关于资源外逃渠道,有一种由来已久且影响甚广的认识,即在人民币出现较强贬值压力的时间,只管存在资源管制,但企业可以通过“高报入口规模”,增大境内购汇规模,从而实现资金转移的目的。
 + U4 I" H; M1 g' Q5 L8 E1 p6 C( x' M
 0 z5 H* x5 ~( o7 Z, q. |+ B8 G
 $ c  w9 e! W0 C, D5 a$ Z# [该认识逻辑上简便明白,以是恒久以来广为流传,并被作为经常项目开放条件下,资源管制无效的告急证据,在很多学者眼中险些成了一条不需验证的真理。但在企业现实策划过程中,情况是否云云呢?好像情况比力复杂。
 3 F0 z2 `8 l) e  U! }; @( _* V- i8 \  _( o! E( e2 F
 $ E( M( l8 i- Y( L8 V4 Y" q
 2014年以来,人民币连续贬值和贬值预期的强化为我们提供了验证上述“真理”的经济情况。人民币贬值始于2014年2月,直至2016年7月18日,根本保持了震荡贬值的态势,且在此过程中贬值预期始终挥之不去。# R# t2 p7 A1 `. d) E" {
 
 8 q! Y: }  {0 t; N: ~0 e' `$ s1 W  {6 [0 Q8 @( E# p
 同样从2014年开始,我国出现较为显着的资源外流,突出表现为外汇储备大规模下跌和银行结售汇由顺差转为连续逆差。按照前文的逻辑,2014年开始,在贬值预期作用下,入口企业肯定倾向于高报出口以囤积外汇,从而导致入口规模上升。& j# d5 M& ?" v2 Z
 
 7 W) }, W; k; I7 I. n
 ' t$ z6 B  l+ u但现实情况并非云云。根据海关统计数据:
 , p- |4 f$ b" f; j& k
 2 n5 K; Z3 K2 e+ T$ o  }# A1 W4 X# @) V: x3 E
 2014年2月至12月,我国入口总额为17842亿美元,同比萎缩了0.4%。$ u6 t* r' d  f' K; m
 2015年整年,我国入口总额为16796亿美元,同比萎缩了14.3%。! J$ E2 R* Y( W0 j/ W
 2016年1-6月,我国入口总额为7271亿美元,同比萎缩了10.2%。8 c! W" I8 x2 J5 L+ G  w! @' E
 $ d" b( d1 I5 i7 w# r) T, v
 6 {6 K, \* [1 x: K
 大概有人会说,比力整年龄据并不符合,由于各个月份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和贬值预期差别很大。那我们就来看一下贬值预期最强的几个月份的入口表现。2014年以来,贬值预期至少在四个月份好坏常猛烈的:2015年8月、9月、12月和2016年1月,这四个月份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即期+远期)分别高达1784亿、1102亿、965和883亿美元,占据汗青前四名。
 9 A& @6 s3 g6 m$ f  D) }: Y
 7 b* M; a! }9 J$ {; A4 e
 # R6 t8 z1 d6 p7 l: \4 G8 f但这四个月,我国入口额分别为1365、1453、1635和1132亿美元。2015年我国月均入口规模为1400亿美元,2016年上半年代均规模为1212亿美元。除了2015年12月,其他三个月份的入口规模均小于当年的月均程度。6 w% |: F: i& r/ N" a2 g
 
 . ]2 x( K+ Q- M9 B; P" V$ _) k( a+ ^0 ]: R; ]7 H  D% J* K
 纵然是2015年12月,当月入口固然凌驾月度均值235亿美元,但由于12月份不绝是我国的入口高峰月,以是并不为怪。与2014年12月相比,其入口规模萎缩了7.9%。简而言之,在人民币贬值预期最猛烈的4个月份,我国入口规模都没有任何增长迹象。: l/ u6 m4 q* o! f
 3 Z3 ?) K7 @9 u& a* j6 e$ m
 U* V* U* q3 ?3 N6 w
 岂非是入口企业没有贬值预期吗?绝对不是。2014年以来,货品贸易项下银行代客售汇规模(即企业购汇)高速增长。2014和2015年的月均售汇规模分别为931和1017亿美元,远高于2013年800亿美元的程度。请不要忘记,2015年9月之后,境内购汇的羁系力度大大加强。" U4 a' }$ O# U% I
 ; `" N8 |4 ^2 S5 w4 U
 
 0 T* g5 O, O* y4 N; ]0 H在入口规模降落、购汇难度增大的情况下,货品贸易项下银行代客售汇规模却大幅增长,很显着是贬值预期在作祟。
 & Z, Q0 Q3 u% T' c: K" {7 A. b" l/ Z! _
 但为什么入口企业没有采取理论上好像最简朴的“高报入口”方式筹集外汇呢?/ i: ~5 K+ o5 ^3 p8 t! z1 ]
 来由重要有以下四条:7 k1 B# s# G0 Z3 k7 w, G
 
 * [7 N) I- x0 v4 V" a- i3 E0 H3 R* W$ {" N0 m/ `
 一是对当期财务指标会产生较大打击。无论是单纯的高报入口,还是高报入口,低报出口同时举行,都很轻易在账面上导致企业当期本钱上升,红利降落,进而导致当期的财务指标大幅度恶化。
 ) D# h# g$ N% K+ l: z# z9 O9 d- R4 [/ o. ~2 p
 1 s! `8 S6 L/ }0 Y! z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经济,财务指标灵敏恶化都会导致一系列题目,如管理层问责、企业评级降落、融资难度增大、舆论压力等等。以是,企业在采取高报入口本领时,必须衡量其大概面对的各种埋伏本钱。
 1 Z2 R3 A' n$ a( }( d1 T2 K' a! N( j& T+ E$ P
 
 6 z! x0 N+ U0 C二是羁系风险。多数企业,特别是收支口企业,其收支口的增长是有肯定规律可循的,如果其收支口规模突然发生厘革,特别是在举世市场不景气的时间突然入口大增,很轻易被羁系部门注意到,在海关、银行、外管部门团结稽察下很轻易出毛病。一旦被追究刑事责任,企业绝对得不偿失。
 : M& D1 }; {" Y. M0 v( Y2 u$ P- J9 B, j, d
 . {% x! ^: A5 }+ g  [4 H
 三是购汇之后资金流出存在风险。入口企业高报入口的目的在于增长购汇额度,但对外付出时其货款将进入外洋出口商账户,入口商并不能将多购的外汇留存在自身境内账户内。除非其买卖业务对象是本身在境外的子公司,否则入口商将失去对这笔钱的掌控。
 3 _& O: w& r- A6 ?; E0 _4 j6 S6 T5 Y
 ! j8 {) f- ~9 S& w
 固然,入口商可以和外洋出口商同谋,做大条约金额,待外洋出口商收款后,再将一部门资金划给入口商的外洋账户。但此时自动权把握在外国出售商手中,而且外国出口商也面对较高的法律风险,这些因素都会成为入口商“高报入口”骗取购汇额度的停滞。
 9 X* e7 r% X1 u: I2 x  P& S$ h% A( b# }: n
 
 % l# }$ U, F+ V. `+ U纵然入口商在外洋有子公司可以共同它举行这种使用,其“高报入口”的使用也很难连续,由于大规模购汇意味着该企业境内的人民币资金将急剧镌汰,除非这家企业不想在国内正常运营,否则很难连续举行“高报入口”的骗汇活动。/ |0 L8 F  O) k  Q3 `
 8 ^: @' f1 X) G7 c
 
 : E9 l; d$ l2 R6 ]$ ~/ D  r8 C5 {. p四是入口企业的结构性因素。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入口的主力,对国有企业而言,采取“高报入口”本领扩大购汇额度属于典范的高风险、低收益活动,无论是财务部门还是高管层,大多缺乏这种造假动力。
 q( ?& L, h7 o! c9 G% S5 x
 1 Y: k( H5 G  ]! ]+ I( A: Z* N0 c$ p! J1 Q8 ^* A) ?
 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而言,通过母子公司资金往来、投资收益汇出等合法渠道举行资金转移风险更低,以是也不会在入口数据上大做文章,这是典范的费力不讨好。' U3 c- f( I4 C* v# P9 O
 
 . g+ |- [" k9 e( f# m4 u% e# c6 M3 T0 C/ ^. i: W2 D. `1 j9 h0 o
 5 D5 }5 }/ L. K- {% z; _  E6 l
 总体而言,笔者不否认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主导市场的情况下,“高报入口”大概被一些企业用作资源外逃的本领,但这种本领不具有可连续性,也不具有广泛性,从数据上也找不到大规模举行此类使用的证据,缘故原由在于这种本领看似简朴,但在现实使用中风险和收益不对等,以是难以成为资源外逃的重要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