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小心你的银行存款被调包成保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3 01: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只管银监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署理保险业务合规贩卖与风险管理的关照》(下称“银保90号文”)早已实行,但是部分银行违规出售银保产物的征象却依然存在。日前,记者接到投资者的投诉,称其在银行管理存款业务时,被银行工作职员“忽悠”,误把保险产物当成银行理产业物购买,中了“调包计”。 * d; f5 `3 O$ h& Z- K  ?% d5 i' S4 W

- V9 O+ r3 z* b0 {9 y' u6 d- i0 P, A  案例回放:高收益成最好的“诱饵” 5 i; z# V! \1 `1 v
* B5 R3 E, \) W# l
  “莫名其妙地在银行买了保险产物,想想真是痛恨。”投资者李阿姨在工商银行遇到了烦心事。日前,当李阿姨去工商银行沪上某业务网点将自己到期的定期存款转存时,趁便咨询了一下银行工作职员是否有好的理产业物贩卖。
) S+ k# d6 H( ^! }/ ?7 e9 x; R4 v  q6 ~8 D) a3 Y0 B
  李阿姨的咨询换来了工作职员的热情回应,“他们告诉我有个产物收益很高,5年期的产物,到期的保底收益是5.6%,假如投资情况好的话,收益率可以到达6%乃至更高。还说这个比5年期定期存款合算多了。”
% @; s( l# C& S. U% A
' {* ^2 v: K' Z+ F# X$ Y  回抵家后,李阿姨还在为自己买到了“高收益理产业物”而高兴。但是十几天后,一个来自保险公司的电话让她发现自己的10万元存款原来已“变身”成一款保险产物。“保险公司的工作职员在电话里确认我购买了他们的产物后,明确告诉我这款产物是没有包管收益的。之前银行工作职员信誓旦旦向我答应的5.6%的保底收益,美满是哄人的。”
3 f+ z% G, m  S
, q; R& e& a- z2 E+ Z  更让李阿姨生气的是,保险公司打来电话与她沟通时,已颠末了购买保险产物的“夷由期”。这就意味着,她想要举行退保已经不大概了。“这次稀里糊涂地在银行买了保险产物,我以为跟银行工作职员夸大收益的做法脱不了干系。”
8 a. K2 E  r# \- X8 ^, I6 N3 \+ g! \& d  c- e9 }. i( B! S4 u6 L+ t
  钱沿点评:“忽悠贩卖”何时了?
; o9 p( a8 a, S& H# U' t" R% B# C7 t
  究竟上,李阿姨遇到的变乱,.正是很多中老年投资者此前常常遭遇的情况。在银监会颁布“银保90号文”之前,很多年岁偏大的投资者,常常在银行网点被保险公司驻点贩卖的职员“忽悠”,在被误导的情况下购买了保险产物。
) M" d: N4 m: j  {% B/ t  B4 o2 J1 W: [9 `+ y
  为了遏制这些不妥贩卖,银监会在2010年颁布了“银保90号文”。夸大了要加强对银行署理保险业务的羁系,并叫停了保险公司在银行的驻点贩卖。今后,固然前文中所述的误导贩卖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据记者相识,个别银行的工作职员仍在贩卖过程中以“夸大收益、回避风险”的方式误导投资者,将保险产物先容成储备产物误导客户,致使部分投资者购买了本来并不必要大概不乐意购买的产物。
0 K) P, n! ~2 B- v3 [
# ]' D& n! ?2 D9 X' S# c; k  “探究这此中的缘故起因,重要是由于取消驻点贩卖后,保险公司的产物贩卖受到了肯定的影响,为了保住在银行渠道的业绩,部分保险署理人只能通过‘返佣’的情势给银行工作职员提成,以资助其贩卖保险。”某业内人士云云说。 7 m6 Q/ X. U6 B" f

  l& Z8 i, c$ `9 F4 c  但着实这种带有误导性子的贩卖方式也是不被答应的。为了掩护投资者的权益,银监会在2011年发布的《商业银行理产业物贩卖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规定,银行相干职员在举行理产业物贩卖时,不能有“误导性陈诉”,也不能“夸大大概片面宣传理产业物,违规使用安全、包管、答应、保险、避险、有保障、高收益、无风险等与产物风险收益特性不匹配的表述”。
8 i  D$ y/ N1 m/ D, B* w# g  F( R( s& E+ w: n
  投资发起:多把稳眼 谨防上当 # t: J  X+ l, i# F, s4 J2 j

" x, m" i9 z+ s5 J  由于部分违规贩卖征象暂时无法杜绝,故而投资者在去银行购买相干产物大概存款时,不妨多留个心眼。
% V7 W% O: n$ `7 |: g& C& U) d+ z# Y
  p4 t) m& K6 a4 _  以李阿姨购买的产物为例,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纵然银行工作职员答应了所谓的“高收益率”,投资者还是必要自己确认。好比有保底收益大概是属于固定收益范例的理产业物,在产物阐明书大概条约中都会对相干内容有所表现,只有看到这些笔墨,投资者才气信赖银行工作职员的先容或“答应”。
  X# d% ?4 U. w1 \! ^! F* N/ F$ Q, G& ^7 Q
  别的,在银行购买保险产物时,投资者肯定要注意:现在市场上的保险产物,除了全能险之外(有年化2.5%的保底收益),其他的保险品种如分红险和投连险等品种,都是不答应保底收益的。因此根据这一特性,投资者也可以分辨出银行工作职员是否在“忽悠”你。
http://www.simu001.cn/x110184x1x1.html
最好的私募社区 | 第一私募论坛 | http://www.simu001.cn

精彩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 ( 桂ICP备12001440号-3 )|网站地图

GMT+8, 2025-7-28 08:53 , Processed in 0.6533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www.simu001.cn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