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皇帝的中央巡视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4 00: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天子的中央巡视组,监察御史分巡地方、风闻奏是、纠察百官,是中国五千年反贪史的英华所在。但假如监督他人的御史自己贪腐,天子又该如那边理?
6 \+ a7 C) l0 U+ a8 x5 D, j$ Y' H& D; ?8 y7 L6 e, p$ z' X
“巡视组”是当今热门名词,中央每开展一轮巡视工作,都有一批省部级高官落马。在河南,还出现了当地官员在中央巡视组外“截访”的消息,可见大众和官员都以为巡视工作的效果非同寻常。3 M! H+ l- v9 ?
2 z( i" U% C7 V+ k  o
官方媒体指出“创建巡视制度并开展巡视工作,是实行党内监督的一项创举”,网络舆论中更有人以为巡视组是今世版的监察御史,视其为办理贪腐的灵丹仙丹。* V9 {! ]9 G9 E# ~6 P. o6 ^
( a& S0 O1 |- J$ v, x1 t- a
古代御史制度高度依附于中央权利,大概说天子的权利。但无论哪个朝代,那些来自监察院,被称为御史,大概在戏剧里被称为八府巡按的监察官员,都很难真正办理贪腐标题。. E% c' u0 k( P0 P, j& w

& ?; A2 H/ W% f) R
, [4 i) ?: G  f) h. T. k; S御史制度是中国五千年反贪史的英华所在。
9 F$ I* N# I+ |- g3 Q, N. a
2 \5 \5 }' q4 ]孔子的“中国梦”,是创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调和社会,“为人君”要“止于仁”,“为人臣”要“止于敬”,如许才不会“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 G% m: E3 |8 B; E# m* e$ C6 K2 Z
0 \+ f& h1 s+ A. ]2 s& d2 O4 z但,君臣相得只是理想状态,更多时间,天子只以为自己是仁君,却不信任臣子都会爱岗敬业、清正耿介。汉代选拔官员以“孝廉”为尺度,但乡下很快就有“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明净浊如泥”的民谣打孝廉的脸。) f# j' N, A- O5 ?

: n! S7 O  s/ t; [' J; A( @- N朱元璋严刑治贪,扬言“以后犯赃的,不分轻重都杀”,官员贪污六十两就要剥皮实草,照旧未能刹住明王朝驶上腐化的快车道。9 w+ ^/ G' C; d3 S6 G
; @3 ~& @% L! t# D& s2 C
汗青学者吴晗曾说,“一部二十四史布满了贪污的故事”,此话固然不假,但是五千年的贪污史也是五千年的反贪史,中国人照旧发明白很多反腐惩贪的制度,监察御史制度便是此中的集大成者。% p1 w+ C6 O# j8 X. _: {, [6 y

# q5 q% s* L5 U" k法制史学者张晋藩以为,“御史”本泉源于史官,本来是从事记言记事、掌管法令图籍的秘书工作。从春秋期间开始,御史的监督职能徐徐强化,到战国期间,已经成为各国广泛设置的监察官员。秦灭六国后,更是创建起从中央的御史大夫到地方监郡御史全套监察体系。% z/ f* ?$ f9 k$ N. t, P
! ?; f! t: k5 H/ F) h: d
汉武帝期间,为了监督各郡太守、诸侯国相称“二千石长吏”,将京畿之外的各郡、国分为十三个州部,设秩六百石的刺史来“周行郡国,省察治状”并“刺举非法”。这种以低级官员巡视监督高级官员的做法,两千多年来情势固然多有厘革,但内核精力薪火相传,成为中国监察制度的一大特色。/ y/ x/ {5 C0 q) x9 r3 w8 a. h5 [
5 M4 G: F+ G9 o1 z+ T; T, p( s0 ~
御史监察制度在明清两代到达成熟,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天子下令“遣御史分巡天下”,监察御史在都察院任职时为内差,外出巡视则称外差。以所巡事项定名的,分为清军御史、提学御史、巡盐御史、巡关御史等,雷同本日的“专项巡视”。
, M9 S& {( L# \" J/ G7 O4 t/ U6 ~, ^3 g
专门巡视父母官员者,则称之为“巡按某处监察御史”,约略等同本日的“通例巡视”。明代天下巡按御史的分派是:“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清朝制度相沿明朝,没有太大厘革。
: D2 J) T  Z: u( _" s6 l- Y( v: F9 ^# a: n
周星驰在《九品芝麻官》里被封为八府巡按,貌似威风八面,现实上就是一省的巡按御史,像广东如许有十个府的省,御史照旧“十府巡按”哩。但甭管巡多少个府,御史官秩很低,仅为七品,跟知县同级,可说将汉代刺史制度“以卑察尊”的精力发挥到了极致。
6 h8 c4 }+ E* M/ f4 k# X. ?: w: Q( j. m

5 Y& ?# u* C; _4 B御史固然能核办贪官,但查谁、不查谁还得天子说了算。
, ]3 V2 K) R0 [) L' z
" A/ C2 m# _8 t* H包公是市井贩子百姓“彼苍大老爷”情结的现实折射,在传说中,他能智斩作歹国戚、刀铡负心郎君,却从没反过贪。
- T: `. P4 r. S$ N% x' B/ k
2 C& ^: e+ A. v' p  V  c另一位以廉洁著称的名士海瑞,倒是做过右佥都御史如许的监察官员,惋惜反贪古迹依然乏善可陈。汗青上是否真有敢于打老虎、办大案的监察御史?答案是肯定的,清代的钱沣便是一位。
" D# H* z5 _7 `, H; M, E/ L. P" \6 q9 q0 y
钱沣的一生与乾隆一朝相始终。他生于乾隆五年(1740年),入仕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死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亲眼眼见了这个期间的繁华极盛,和埋伏在背后的腐败丛生。2 y+ G& C* ^* \: f1 f" ]: ]- D
& \% h/ ^4 |/ E& R# z- y
作为监察御史的钱沣,出道第一案就弹劾了一位封疆大吏——陕甘总督毕沅。这个案子的源头还要追溯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钱沣刚刚从翰林院散馆(翰林院考试)的时间。/ a4 x7 A  j. c1 r: H' A
" {3 G2 l4 u: o
那年三月,时任陕甘总督勒尔谨上奏朝廷,称甘肃前些年灾荒不绝,各地粮仓都缺少存粮,比年粮食丰收,大众家有余粮,哀求皇上答应该省实行“捐监”,也就是买“监生”的学历。但勒尔谨提出,这次甘肃捐监不消钱,而是用粮食来换,以充实粮仓,备不时之需。乾隆以为这个发起好,很快准了。
4 |+ @. [/ y- S
3 M; v! I9 c- }, t+ R1 b; f谁想开“捐监”不久,甘肃又比年陈诉闹旱灾,开仓放粮了。如许折腾了七年,甘肃闹出民变了,朝廷立刻派大臣和珅、阿桂赴甘肃弹压。效果两人报告当地雨水绵延不绝,部队办法至为困难,才让天子起了疑。/ n6 t# \# d9 s& h) `
& r# \- c  L3 ^) M3 O; g
派人一查,发现勒尔谨等人一边实收捐纳粮,一边虚放赈灾粮,把粮款全都吞到自己的口袋里。天子震怒之下,涉案官员自勒尔谨以下被正法罪者达56人,史称“甘肃捐监冒赈案”。& _; ~: K+ O+ c. K6 A  n, Y
, b3 X* A8 I$ P* }3 s9 x
就在案件将结之时,新任监察御史钱沣挺身而出,上疏弹劾现任陕甘总督毕沅,求全非难他在任陕西巡抚时曾多次署理勒尔谨的总督之职,且陕甘两省接壤,对此事安能不知,而七八年来竟然遮掩不报,实属欺君,要求“比照议处”。毕沅虽百般辩解,仍被处以降为三品顶戴和停俸的处罚。
$ U  ]' _% o. j5 e0 i+ w/ P) m' r" L3 `
钱沣固然一战成名,实在只是捡了个尾巴。乾隆四十七年,弹劾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一案,才是他真端庄手的大案。! z3 V7 z. ^$ i3 R& c! ~( \

) e2 ?. [/ r) B  m3 E& i此案源于当年二月钱沣上疏弹劾国泰、于易简二人“贪纵营私,遇有题升调补,打单属员行贿,以致历城等州县堆栈亏空”为开始。在乾隆天子答应存案之后,钱沣会同和珅、刘墉等大臣前往山东核办。+ m4 E; m7 V5 y! c+ z6 s

  T% g" E" j5 N5 Q/ f* J查案过程按部就班:讯问各级官员,盘考查对钱沣把握到证据的历城、益都、东平、章丘等州县的钱粮帐目,确定全省亏缺达200万两。而在民间传说中,国泰乃是和珅的朋侪,钱沣查案中不但要与涉案的山东官员斗智,还要与一同查案的和珅斗勇,乃至要微服出行,亲手截住为和珅与国泰送信的仆役以把握证据,末了才堵住了和珅的嘴,使国泰、于易简得以绳之于法,双双送命。
4 t" X0 b' m0 T; h: x
; [0 ^/ K- _) k/ r$ b9 \只是,钱沣虽能连连查处封疆大吏,却对朝廷的大老虎和珅无可怎样。毕竟,上疏弹劾官员是御史的权利,但是否查处、谁去核办,又如那边罚当事官员,全都取决于天子本人。钱沣不但对圣眷正隆的和珅无可怎样,对曾被他弹劾过的毕沅很快被天子规复了品级、俸禄,也不敢多说一句。
0 f* x0 a8 Y( U: v$ s) I1 v) A# g
5 P6 d4 N2 Y8 b" w; p6 B民间传说,和珅因恐惊钱沣查到自己的头上,借后者升为军机章京的机遇,屡以繁重公务相委派,终于将其活活累死。而钱沣死后,家人才发现他枕头底下藏有弹劾和珅的奏章草稿。; h  H+ s" k' T9 q# {. h0 U/ l

; P0 ~, E" n0 E. T& y" |这与其说是百姓对惩治贪官的等待,不如说是对皇权之下御史对查处受宠贪官故意无力的怜悯。: E$ g/ `1 |5 J: O

) }8 ~  r! n2 n# K
8 J7 S* w- L* R3 i2 \官员拉帮结派,御史通常沦为党争工具。
# ]! c# W# ?9 s/ r" [
4 w% Y9 o2 o% @* O御史以“天子之耳目,朝廷之腹心”自居,本来该做的是“彰善瘅邪、整纲饬纪”的事,要“私惠勿酬、私仇勿报”,要“言出如山、心情似水”。但是在清末,当传统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间,御史也变了质。/ R, H1 K/ `' p" {

& ^; P+ H$ s6 K0 i4 ]  q咸丰、同治年间,寂静天国反叛,一批战功官僚因而崛起,结成湘、淮等派系相互提携的团体。进士身世的御史言官阶级,对没有端庄功名却盘踞总督、巡抚高位的战功官僚自然心怀怨念。在这种情况下,名为“清流”的御史言官群体徐徐形成强大。2 I9 w; T- Y/ Z7 `

1 N( t1 ~1 z+ l, `' r' I* b  `* k这个团体,以“李鸿藻为青牛头(青牛为清流谐音),张之洞、张佩纶为青牛角,用以触人,陈宝琛为青牛尾,宝廷为青牛鞭,王懿荣为青牛肚,别的牛皮牛毛甚多”,别的另有“四谏”、“十朋”等种种分类,从同治到光绪年间,薪火相传,日益强大。他们弹劾的范围上至军机大臣,下至知府知县,尤其以为“湘淮军帅、皆守重镇、政荒吏嬉,民滋不安”,特殊予以“关照”。此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淮系首脑李鸿章。
* P' q6 \+ J% l4 J- X! [5 U6 q7 l% B0 ]) \1 E$ v
光绪五年(1879年),清朝全权大臣崇厚与俄国擅自签署《里瓦基亚条约》,丧权辱国,李鸿章以为俄国气力远胜清国,一旦废约势必变本加厉,从而主张对该条约哑忍继承、徐图调停。
; h8 w% ~! @# i1 U+ i; s3 Z
( s5 K8 z8 k3 X7 |此议一出,就遭到清流的阻击。后任右副都御史的黄体芳弹劾李鸿章“将帅之臣,恝国事云云,怯劲敌云云,亦与白面书生何异”,还不忘补上一句“李鸿章以汉臣拜首揆,为五十年来所仅见”,提示满清皇族多加防范,实乃诛心之语。
, U7 J! M( I: {; f# y6 d
/ o7 [) n. g* _2 \& V" r六年之后,中法战争以媾和告终,黄体芳继承攻击李鸿章“媾和则李鸿章必占人先,议战则李鸿章必落人后”以致于“自办洋务以来,造呆板,广招商,置兵轮,购枪炮,由李鸿章奏办者几十年,糜国帑以亿万计,百弊丛生,毫无成效”。
9 C( X3 y% g4 F% m3 N; c8 Y1 p
( M+ Z  y6 A. h: X% o4 o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发作,力主避战的李鸿章更成为清流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战事倒霉,翰林院35名翰林联名折参李鸿章,说他“昏庸骄蹇、丧心误国”,要求予以罢免,提出“故李鸿章一人之去留,实于宗社安危,民生休戚,大有关系”,厥后的状元企业家张謇更是说“二十年来坏和局者,李鸿章一人而已”。
) q9 P! J) d: h2 H' T0 x/ J, y/ r) Y4 H3 Q+ o' \
当战局无法支持,清廷派人媾和之时,监察御史安维竣上奏折称“窃北洋大臣李鸿章,通常挟北洋以自重……日夜望倭寇之来”,直指李鸿章有叛国的野心,乃至说他“若能反,则早反耳。既不能反,而犹事挟制朝廷,抗违谕旨,彼其心目中不复知有我皇上,并不知有皇太后”,乃至说“中外臣民,无不切齿悔恨,欲食李鸿章之肉”。% n2 ^, ]5 j  P, o0 H
; z( p( m; }# D5 x
事变到了这个时间,已经不是御史言官在推行职责,乃至不但是派系斗争,而是界限分明的站队亮相了。甲午战争战局危急时,清流首脑翁同龢跑去见李鸿章,问以兵舰等事,李鸿章怒目而视,说翁师傅您总理财务,寻常我哀求拨款买兵舰,总被您驳回,这时间问兵舰有什么用?7 B8 J' r, N' e

5 S" r, z( q. r: j翁同龢答复自己是尽天职而已,事变这么急,为什么不多请频频款?李鸿章答道:“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本日尚有李鸿章乎?”。可见,当御史但言无论的特权酿成派系斗争的工具,他们的目的已经不是惩腐治贪、整纲饬纪,而是要治政敌于死地。天威难测,伴君如伴虎,皇权专断之下,纵然得宠权臣如李鸿章,也对御史言官的交相弹奏心有余悸,更不消提平凡大臣了。
  u5 \( Z, `' }2 h
, K% K: G3 p* ?1 P* K( s6 ^
* \  T: Z: O& D2 h" p5 z监督他人的御史,自己贪腐又能怎样?0 f! T- D. z  l( r0 v" @  D

4 `- `$ |- M2 V% w" m1 _御史作为天子反贪的防线,在某些时间简直能起到作用,但假如连御史都利用手中权利行贪腐之事,谁又能钳制他们?$ W2 H6 Y, l& X" F! q! P

3 i. \1 v/ l( E, \9 V. W明代对于御史出巡曾有明白的律法限定,《出巡事故》规定,不得泄漏秘密、不得擅自出界、不得擅自离职、不得买货品和浪费浪费、不得携带眷属和枉道回家、不得因私受谒等等,此中炊事尺度是日廪五升,一菜一鱼。交通工具先是骑驴,宣宗朝开始方可骑马。御史与父母官员怎样相见、怎样对拜作揖等都有细文,这些规定多为清朝所继承。" B6 j1 `( C$ D4 [
# v& v' n% K: P& a# T% U1 D
尤其是《大明律》和《大清律》都规定,风宪官贪赃,比别的官加二等治罪,而且受赃的范例非常广泛,包罗受财、索财、借贷人财物、生意业务多取价利、受赠送等。但是,你有你的严正律法,我有我的鲸吞之术。
; V2 ~3 Y2 o- X# F5 t# t( `, q6 n+ [* k! ^& o1 g5 ]: b: D
天启年间,闻名的阉党崔呈秀巡按淮扬,对大匪贼,“每名得贿三令媛辄放”;对地方大恶,“得贿令媛辄放”。“不肖有司应劾者,反以贿得荐,不应荐者,多以贿荐。”他倒是明码实价,但当地士民民怨鼎沸:“淮扬士民无不谓自来巡按御史,未尝有呈秀之贪污者。” 9 ?& h0 Z* C( v: T

( M) s5 m5 l2 B9 p$ Q9 R( Y; L按明代规定,巡抚与按察御史查获赃贿,都贮放州县作为公费。但万历时,都御史李采菲就打起了赃银的主意,“预灭其籍”,烧毁起赃纪录,然后中饱私囊;沈汝梁巡视下江,“赃贿数万”;祝大舟巡按江西,“临行票取多赃”;巡察云南御史苏酇也“贪肆赃盈巨万”。在这些被检举的大案中,犯案御史分别遣戍卫所或免为庶民,处分远较嘉靖朝为重,却已难挽御史贪污的狂澜。
; U2 _! m, z8 _( n( M! Z' G2 z4 E5 n( `3 J4 ^3 U7 _# W4 J
及至崇祯朝,御史贪赃受贿已至高无上。御史史范最为彪悍,巡按淮扬,把库中赃罚银十余万两都装入私囊;而后又兼摄巡盐课,他利用这份肥差又把前任贮库的二十余万两赃银收入囊中。他还为吏部尚书田唯嘉受贿八令媛从中居间,自己向富人于承祖打单万金。事发之后,首辅薛国观尽力保护,但证据确凿,无正当泉源财产太多,着实说不清晰,末了下狱“瘐死”(因伤病死于狱中)。史范的“瘐死”是不是看上去非常眼熟?
! M. E, u7 s( K: B
1 ?6 ^3 ~3 P$ R; X* M到了清朝,监察官员的贪腐更加严峻。如乾隆十三年,山东省遭受自然灾难,出使核办赈务的御史及其家人、吏役等却掉臂“民食困难”,借机打单,加重了灾民的负担。嘉庆年间,御史广兴两次出使山东审案,“擅作威福,赃使累累,说明散乱”,而与其一同前往的主座左都御史周延栋竟然听之任之,其本人也是逐日所费白银十余两。于是有民谣说:“全面天下事,广聚凡间财。”6 V% R( N/ p& Z& t1 K' d& j" C' H
2 d, \7 c% u% [5 U4 M. J
对于御史自身贪腐,在帝制期间,除了继承用锦衣卫、东厂之类的人层叠监督,更无它妙法。同样的,属于天子家奴的厂卫拥有权利后,照旧会向下伸手,这便是死循环。
http://www.simu001.cn/x119073x1x1.html
最好的私募社区 | 第一私募论坛 | http://www.simu001.cn

精彩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 ( 桂ICP备12001440号-3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8 00:36 , Processed in 0.3738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www.simu001.cn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